許多漢語詞匯經過文化語境的演變,其意思變得相當豐富,“丹青”壹詞恰恰就是如此。
以現在的含義來看,“丹青”專指繪畫,經常出現在書面語言中,人們形容擅長國畫的人時,會說“工於丹青”,把國畫造詣高的畫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級國畫家,常說成是丹青妙手,並且是壹個尊稱,含有敬仰之意。
“丹青”壹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職金》裏: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
本意是指紅色的丹砂和青色的青雘兩種天然礦石顏料,因為國畫剛在我國誕生時,人們對色彩、技法還沒有什麽概念,只是簡單地描繪眼睛所看到的物象,描繪完,為了增加裝飾效果,就從大自然中撿來很常見的丹砂和青雘礦石,研磨成細粉作為繪畫的顏料,久而久之,“丹青”壹詞就指代繪畫顏料。
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許多五顏六色的天然礦石,經過加工後,並應用在國畫裏,逐步讓國畫顏料和色彩構成豐富起來,畫出的畫也更加漂亮美觀,但畫家的勞動成本在無形中增加了不少。
在畫畫前,畫家要考慮許多問題,比如,怎麽勾線,怎麽構圖,怎麽填色,怎麽提煉作品的意境,等等,畫畫過程變得更加復雜。
為了畫出滿意的作品,畫家不得不拿出大量時間來琢磨,因此,“丹青”壹詞在指向上,逐漸從繪畫顏料演變成作畫的過程,或者是作畫的人,跟現代的“畫家”、“藝術家”的意思相似,比如, 杜甫 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裏說道: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唐宋之後,國畫迎來高速發展時期,各種技法趨於完善,畫畫的人越來越多,朝廷會專門開辦壹些機構,如“翰林圖畫院”,來供養在畫畫上有壹技之長的人,這些人有了專職稱呼,叫作“宮廷畫師”,不再用“丹青”來指代他們的身份。
也是在唐宋時期,“丹青”壹詞成為國畫的書面用詞,被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