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否會產生這樣真實的肉味和營養成分,是否具有真實的肉味,如纖維硬度、濕度、嫩度等。,目前還不得而知。
從理論上講,人造肉能否培育成功,受多種因素影響。壹是營養和口感要與畜牧業飼養的動物肉相同或相近;第二,養殖的經濟成本要等於或低於傳統肉類,這也意味著需要技術創新;三是解決人吃飯時的心理不適。
現在人類還是離不開傳統的動物肉,因為“人造肉”無論從肉的營養還是口感上,目前都無法取代畜牧養殖的肉。但毫無疑問,“人造肉”是應對和解決糧食安全的新途徑之壹。
據糧農組織統計,2016年世界豬肉產量為10820萬噸,其中中國、歐洲(27個國家)和美國占世界豬肉產量的79.95%。同時,全球牛肉產量為5874萬噸,美國牛肉產量在全球牛肉產量中占比最大,占19%。
培養“人造肉”時,由於細胞是在容器中培養的,所以也容易受到各種微生物的影響,比如被酵母菌、黴菌汙染。所以不排除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藥物和添加劑的可能。在這方面,也需要壹種解決方案。此外,“人造肉”在性價比和成本上是否優於傳統肉類,在技術上是否成熟到足以量產,其保護環境的可能優勢能否體現,這些問題都需要進壹步的科學研究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