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壹直沒有中斷,長期以來扮演著文化強國的角色。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很少發生變化,諸多因素決定了古代辦學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寫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傳播過程中逐漸獲得社會認可,成為明清時期最常見的兒童識字書籍。《論語》、《孟子》是經典讀物,此時也成為蒙古學教材的壹部分。
私塾教育從識字到學習再到寫八股文的教學過程是如何安排的?壹個是識字。壹般幾個月或半年後,閱讀相當於《三、壹百、壹千》、《名家匯》、《奇人詩》、各種雜詞(如《五字雜詞》、《七字雜詞》)等等。這些識字教材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晰,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是很聰明的孩子,讀起來也很容易,朗朗上口,學起來也很快,句子讀得很好,單詞也背得下來。它充分利用了漢語和漢字有單音節和四音節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兒童時期記憶力強的特點,充分避免了兒童時期理解力差的缺點。突出記憶力的發揮和鍛煉,是中國兩千多年漢字啟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點。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進行回顧和分析。這種方法本身非常符合中國語言的客觀實際和兒童的年齡特點。現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這個特點,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壹兩年初步完成了識字教育,也就是開始了閱讀教育。所謂“讀”,就是讀出來的聲音,朗朗上口,強調讀和背。閱讀的範圍,首先是四書五經。四書:先讀《大學》《中庸》,再讀《論語》,或者先讀《論語》,再讀《大學》《中庸》。最後,讀孟子。“四書”的閱讀順序沒有規定,但孟子總是後讀,而不先讀。也有學者在開悟的時候不讀《三、百、千》之類的通俗啟蒙書。認識壹些方塊字後,他們開始讀四書。俞平伯先生三歲開始讀《大學》。1983年,老人給我寫信:“我三歲的時候讀了《大學》,但還是不太懂。浪費80多年真是可笑。”我不知道老先生是在講笑話還是在諷刺,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近百年前,三歲的孩子讀《大學》,到了八九十歲,還是不太懂。現在六七歲的孩子都上小學了,很多“很棒……”到了八九十歲,單詞還是聽不懂。不是壹樣的嗎?“記憶”和“理解”是兩回事。自然大部分是可以統壹的,但是壹定有很多是不能統壹的。就是年輕時記得,老了永遠不忘;年輕時不懂,老死也不懂的奇怪的事,壹如既往,誰也改變不了。但這是流言蜚語,別管它。先說看四書的情況,壹般都是智能的。壹年半到兩年,我已經學的很透徹了。四書12700字,《論語》12700字,《孟子》34600字,加上《大仲經》5萬字左右,連朱的註解都要背,所以時間比較長。但這是寫八股文最重要的基礎。這種功夫壹定要在十幾歲的時候練好。然後讀《詩經》、《左傳》、《舒靜》、《禮記》、《易經》等。自然也要熟悉,能背。這些熟悉的書,為了防止遺忘,壹定要經常復習,尤其是四書,更有甚者,這篇文章要配著朱朱,永遠背下來。隨便引用就像說話壹樣自然。沒有這個基本功,寫八股文是不可能的。《紅樓夢》第九回,賈政問李鬼寶玉的書房。李鬼回答說“哥哥已經看過第三首詩經了……”賈政讓李貴轉告學校裏的太爺:“就算他怕再讀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不用裝什麽詩經古文的故事,先把四書讀完就行了。這就是強調基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