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繪畫中的這種“空靈”之美,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道家意識的影響。“道”這個概念,對老子本人來說是困惑和遺憾的。有時是超自然的最高精神實體,有時又以控制壹切的客觀規律出現。但不管是哪壹種,在老子看來,都是可以通過“至空至靜”來觀察和理解的,也就是通過內心的直覺。《管子》學者把“道”(他們有時稱之為“精”)理解為構成世間萬物的基本要素。這個元素無處不在,無論是在宇宙中,還是在人的心中,都認為“心”是靈智之宅,處於“君”的地位,統領耳、目等九竅。所以他們很註重自己的內在修養。培養他們心智的方法是,以事物本來面目來看待事物,努力擺脫偏見而不失偏頗。要做到這壹點,就要保持“心”的“空、壹、靜”,做到“物有所應,過猶不及,舍有所歸”,舍有所歸,這樣壹個人才能始終保持平靜的心態,豁達從容。這種人生哲學,對於封建文人(尤其是仕途眾多的文人)來說,真的是壹種精神上的解脫,緩解了仕途上患得患失所帶來的精神壓力。反映在藝術創作上,畫家在心理上拉大了與現實的距離。他們不僅用眼睛俯視萬物,還用心感受宇宙。這種宏觀的思維方式,以小見大,讓撲朔迷離的東西縮了回來,生活的節奏似乎也慢了下來。我感受到的只是天地間生命的律動和壹個清明世界的基本色調。就像蘇軾說的“清幽恬淡,空無壹物。”這種壹掃塵埃氣息,卻又保持清純純粹的作品,會有“世間無事,每次靜坐僧棺,便忘了壹切,隨藍色的空靈與浩瀚而流”的美感。作品中的“空”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去除了壹切雜亂之後的意境的清晰和靈動,不是陌生,而是生活的充實。為此,空靈成為畫家千百年來壹直追求的審美理想之壹。
上一篇:什麽是熱熔膠下一篇:企業文化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