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鶴林
目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並不完全均衡,存在“輕量”現象。主要原因是傳統企業和數字技術在融合的認知上出現了偏差。要判斷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和特點,深入理解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對生產要素及其結構的影響,從而厘清爭議,深化理性決策。
數字經濟無疑已經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雖然各國數字經濟發展階段和稟賦條件不同,但其發展的邏輯脈絡和終極目標不謀而合,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賽道。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數字經濟賦能”,推動傳統經濟體系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將成為推動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此,“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塑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夯實實體經濟基礎。日前,北京大學新街溝研究院也舉辦在線研討會,發布《十五期間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報告,探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路徑。
數字經濟本質上屬於集成經濟,產業數字化的本質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既涉及技術條件,也涉及經濟關系。只是因為場景和需求的不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會呈現出多種組合。雖然現階段數字經濟在不斷與傳統產業滲透,特別是在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數字融合的實際應用在不斷拓展。然而,在壹些傳統制造領域,大多數企業只是將數字技術作為供應鏈競爭背景下生產環節的輔助,未能高效、深入地挖掘數字技術在管理理念和生產關系上帶來的變革,忽視了數字集成在產業整合中的作用。這種融合不僅僅是指傳統行業生產力體系的重建,包括工人、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生產資料等。,還涉及到文化、思想和個人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關系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