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和象征,是外國節日無法替代的!目前很多節日的傳統物品我們挖掘的不夠,比如端午節,只賣粽子,沒有香包和彩繩。傳統節日應該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力量變得更加生動。”“傳統節日總是圍繞著吃。春節吃餃子,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人們只註重吃,失去了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這些話是本報宗彜賽區“展示宗彜,暢談端午”活動中熱心讀者留下的,壹時引起對傳統節日和洋節消費話題的熱議。粽子比不過玫瑰。離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只有三天了。與情人節、聖誕節消費品鋪天蓋地的促銷相比,除了粽子的促銷,其他相關商品和活動很難看到。甚至有讀者提到,端午節的粽子沒有情人節的玫瑰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莊重嚴肅,有非常具體的載體,比如特殊的節日食品,比如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春節年糕等。這些食物成為人們寄托希望、祈求幸福的物質支撐,也起到了維系和傳遞親情的作用。但目前,我們確實看到壹些年輕人對傳統節日漠不關心,而熱衷於外國節日,比傳統節日更願意為外國節日花更多的錢。洋節的流行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商業、娛樂和文化消費,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壹種狂歡。於是,伴隨著紅帽子白胡子聖誕老人、閃閃發光的聖誕樹、馴鹿拉的雪橇和“叮鈴鈴”的音樂,消費場所利用聖誕節進行促銷和特別服務活動,創造了獨特的消費文化,吸引了無數目光。傳統節日中,月餅、元宵、粽子都是商家不肯放過的利潤點。但是,對飲食的過分強調,讓傳統節日變成了“美食節”。春節吃壹頓年夜飯,元宵節煮壹鍋湯圓,中秋節送幾盒月餅,端午節吃幾個粽子,節日就結束了。傳統節日似乎只給現代人留下了美食,但節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間意境卻越來越淡。不需要復雜儀式的洋節正好填補了這壹空缺。聖誕節的通宵狂歡,情人節交換的禮物,萬聖節的魔鬼面具,外國節日的隨意簡單,讓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緒的宣泄口,於是遍布中國。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麥壽指出,我國傳統節日積累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但由於挖掘不足、載體單壹,傳承“乏力”,逐漸消失。“本土化”改造後,國外的節日形式多樣,滿足了人們放松和釋放情緒的心理需求。土節的“燥”必然遭遇洋節的“豐”的沖擊。中國社會調查所的壹項調查顯示,53.6%的年輕人喜歡洋節只是為了快樂,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而洋節更註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中國傳統節日太累”。在傳統節日中尋找“精神”郝麥壽認為,中國不缺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的是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的節日理念和方式。為了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我們必須不斷探索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的載體,讓更多的人知道節日的文化淵源,從而傳承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例如,在傳統節日上給予特殊時間,組織大型、健康和娛樂活動,並不斷倡導、繼承和創新節日文化。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白長虹認為,節日消費要深度挖掘消費者的情感價值,消費者最深層的需求是情感消費,情感消費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沒有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是廠商和商家的短視行為。傳統節日其實有很多獨特的價值。從目前來看,恰恰相反,壹些跨國公司獨具慧眼,把中國傳統節日的營銷做得非常好。其實,挖掘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不僅是為了擴大銷售規模,更是為了建立消費者、企業、品牌之間的情感連接,這才是企業的最大利益。
上一篇:傳統的春節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麽?下一篇:何為醫德,醫德的根本宗旨和特點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