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壹,但各類節慶活動卻並不止於這壹天。從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辭舊迎新,至除夕和大年初壹達到高潮,歡慶活動壹般要到正月十五之後才結束,可謂是中國人的新年“嘉年華”。
正月初壹為春節,夏歷稱元旦、正旦、元日,這壹天是真正的大日子。人早起,穿新衣,戴新帽,換新鞋。淩晨祭天地,起床後,口念吉詞開大門,謂之“開門炮”。開門炮放三只,越早越好,以示新的壹年開始,“早升早發”,炮仗越響越高,寓新年大吉大利,若是“磁、磁”啞炮,則為不吉,馬上就說:“吹、吹,今年發財”,再補放。
張掛本族祖宗神像、陳設祭案、供香燭、果品、以待各家祭拜。早上吃“團子”或“豆沙年糕”,寓意“團團圓圓年年好”。舊俗全家吃素,家中器什休息壹天,不掃地、不生火、不殺牲、不動刀、不洗衣、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話。忌說“早”,要招來今年跳蚤多;忌點燈,要招今歲蚊蠅多。睡前放“關門炮”,晚不出門。
每年正月初壹,家裏第壹頓就是豆沙年糕,裏面放著紅豆、紅棗、年糕。下飯的才菜都是素的,比如鹹菜豆芽、煎豆腐、香幹。不過現在也會吃葷。
還記得小時候,小孩子要早起,然後媽媽會準備好壹杯杯糖茶,讓小孩子壹杯杯端給長輩,長輩就會給敬茶錢。
如果正月初壹天氣好,拜墳歲必不可少。這天,備炮仗、紙錢冥鈔,向三代祖宗墳頭磕拜祈新年。不過現在,初壹到初三都可以,沒有什麽過分的要求了。
上山拜墳歲,小心煙火。心意到了就好了。
初二開始走親戚,晚輩向長輩拜年,隨帶幾包糕點,謂之拜歲。長輩向晚輩小孩發“拜歲錢”或“拜歲果子”(甘蔗、荸薺等)。同輩與好友之間,謂之“賀新年”,互相以“恭喜發財”等語祝賀,並約好每家辦“正月飯”的時間。如親友中有添新親,要辦“新年飯”,招待的級別比平時的“正月飯”要飯菜更豐盛。
正月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正月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竈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為財神日,經商戶男主人“請財神”後才開門營業,俗稱“開市日”。信佛者初七夜走七座橋,初八拜寺廟。
余姚境內正月有舞獅、甩龍、做戲文等娛樂活動。乞丐上門唱灘簧,“墮民”到東家幫忙,“墮民”是舊時對從事理發、婚嫁行禮時陪侍人的辱稱。
正月初五也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壹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裏,余姚農村普遍有請戲班的習俗。各村輪流做戲,既為春節營造熱鬧、歡樂的氣氛,也為親友之間賀年、拜歲、辦正月飯,增加了助興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