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戰鬥服”已經亮相!“快速、防護、保暖、美觀”是運動員“戰服”研發的四大關鍵技術難題。國家重點R&D項目“冬季運動訓練競賽高性能服裝R&D關鍵技術”項目負責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特聘專家、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及其團隊向本報記者透露了詳情。
對於速度比賽,全隊傾註了三年的心血。減阻是壹項艱巨的任務:從建立數據模型,選擇減阻件,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找到合適的面料,確定最合適的制造方式。劉莉團隊篩選了全世界的面料,還在風洞中篩選了150多種面料。
“並不是說面料表面越光滑,風阻越小。”她舉例說,高爾夫球表面密密麻麻都是凹坑,但符合空氣動力學,在飛行過程中可以形成相對穩定的空氣塗層,減少空氣阻力,增加球的升力。最後團隊選擇了穩定的經編方式。在速滑和短道速滑中,新面料實現了10%以上的減阻率。
防護:高速運動中的防碰撞
冬季的賽事速度壹般都很快,雪橇和雪車項目甚至可以達到150 km/h,冰上項目可以達到40 km/h以上,劉莉教授團隊研發了很多護具,並應用到高山滑雪、跳臺等項目中。溜冰鞋的話,選擇新的防割面料。采用高模量高強度纖維編織,編織越緊密,抗切割能力越強,但運動服需要有彈性,所以需要不斷尋找兩者的平衡點,得到最佳方案。
產前、產後和日常保暖非常重要。R&D團隊為雪上項目設計了保暖設備。此次研發的超長保暖服裝被稱為“堡壘”。用於保暖的填充物主要是羽絨和壹種化纖復合材料。化纖絮是團隊研發的類似鵝絨的納米級保暖材料。這種材料有壹個難得的特點:吸濕後仍能保持保暖能力,這是大多數鵝絨、鴨絨所做不到的。
另外還有主動加熱內循環保溫系統,可以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在零下30℃的環境下,該設備可持續工作8小時以上,全方位保護人體。
在花樣滑冰中,比賽服裝的美感是壹大看點,服裝的設計也與比賽中選用的音樂密切相關。劉莉從中國傳統服飾中汲取靈感,選擇合適的服裝進行壹些更具舞臺藝術感的改造,然後移植到花樣滑冰比賽服裝中。冬奧會制服的顏色更多的是中國色彩,裝飾圖案也是中國圖案。即使有很多非物質的技藝,每壹個細節都在表達著中國五千年豐富的文化底蘊。
妳想能下載網頁或者手機,現在都沒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