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政府立法保護 賦予節日新元素
雖然傳統節日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黎民百姓。但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與影響,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作用很關鍵。關於傳統節日的保護、宣傳、立法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並采取積極的措施,進壹步挖掘各種節日文化的內涵,繼承創新,賦予他們新時代的元素。政府在這個過程裏面應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呢?應該扶植,因為它有利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同時,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這樣過下去。另外,政府應該註意文化的保護。人們在過這個節,那就要通過研究看看這個節日形成的歷史、它的發展和對這個民族起到的作用具體是什麽樣的,這樣把它的歷史來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動都記錄下來。政府的高度重視,既是在時間上給予必要的保證,更重要的是在內容上積極引導,如果政府不斷倡導、繼承、創新節日的文化,傳統節日自然會出現新氣象。
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其實,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並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能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才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而搖擺的“神聖體”。
三、傳媒擔當宣傳教育重任
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麽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我們的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傳媒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在網絡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後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四、年輕人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文化
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壹些傳統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有的保存得還很好,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我們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回過頭往後看壹看,看看我們的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麽思考的,在每壹階段是過著什麽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壹些什麽新的變化和發展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