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傈僳族民歌有什麽特點?

傈僳族民歌有什麽特點?

傈僳族民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傈僳族民歌在傳承傈僳族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傈僳族民歌在傈僳族老少皆宜。不需要任何目的,也沒有音樂背景。只是人們隨便唱的壹首民謠。讓我們來了解壹下流行的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後逐漸遷移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雲南的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裏、德昌。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

傈僳族很愛唱反調,有“鹽,不能吃;歌,不唱就說不出來。民歌樸實感人,曲調豐富。傳統舞蹈多為群舞,有的模仿動物,有的表現生產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傈僳族經常用歌說話,用歌回答,形成了喜歡民歌的傳統。瀘水、碧江、雲龍壹年壹度的湯泉歌會,是歌者充分發揮才華的地方,幾天歌聲不絕。年輕人喜歡唱的情歌,有傳統的,也有即興的,都是用編曲唱的;情歌有長有短。

有各種各樣的傈僳族民歌,老少皆宜。大部分人都是出門,上山,走路,觸景生情,隨便唱唱。這種漫無目的、假唱的民謠,白天的田野、田野、山野、路上,隨時都可以聽到,但曲調大多相同,只有快與慢。這種速度有的表現在詞與詞之間,有的表現在句與句之間,用不同的速度來表達內心的喜悅、喜悅或沮喪、悲傷。

傈僳族民歌有《木刮》、《蕩時》、《優葉》。《木瓜》是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聚居區的傈僳族最重要、流傳最廣的民歌之壹。木瓜過去泛指傈僳族語言中的所有歌曲和曲調,後來逐漸成為敘事古歌的專稱。其他屬於木刮範疇的歌曲、曲調,壹般都是以內容為標題,如阿奇木刮(山羊調)、本木刮(三弦調)。木刮主要用於內容嚴肅、氣氛肅穆的傳統敘事詩,在民族節日、* * * *等時間和場合也經常傳唱。有代表性的演唱內容如《創世紀》、《生產調》、《牧羊歌》、《逃婚調》等,簡單而深沈,風格蒼涼而古老。

傈僳族提倡對唱。在傈僳族的多聲部清唱中,傈僳族民歌的三大曲調是《蕩時》、《優葉》、《木刮》,有“峽谷的性質”之美譽。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怒江文化局社會文科處處長官雲東介紹,近兩年來,怒江重點對傈僳族民歌進行了整理和保護。2008年,省、州兩級投入40多萬元對傈僳族民歌進行整理保護,出版了650頁的《傈僳族民歌集》,在傈僳族民歌保護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據了解,自2007年組織開展傈僳族民歌專項保護工作以來,怒江州成立了專項項目組,在州縣文化館設立專門崗位,安排專人收集整理傈僳族民歌。工作人員采訪泉州傈僳族老藝術家60余人,采集傈僳族民歌170余首,采集錄音近1200分鐘,錄像1000分鐘,拍攝圖片1600余張。在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87首傈僳族民歌手稿、87首傈僳族民歌和130首單支傈僳族民歌。

近年來,怒江州通過組織鄉鎮農民文藝匯演、扶持民間藝術團、資助民族文化傳承等方式,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截至2008年,泉州共有農村文藝團隊160余個,其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團體數十個。2009年初,怒江州還向22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發放了3000元的壹次性補助。在2009年“文化遺產日”期間,怒江州還將向兩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每人獎勵8000元。

  • 上一篇:體育的英語怎麽說
  • 下一篇:BIM實施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