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儒家學派的美育思想具有明顯的?

儒家學派的美育思想具有明顯的?

儒家學派的美育思想具有明顯的:儒家學派是道德主義傾向。

儒家美學思想

儒家美學以儒家仁學為根基,是儒家仁學的自然延伸。儒家認為“仁”的根本是“愛人”。這被看做人所具有的,基於血緣的親子之愛,又進壹步推及於社會群體的情感心理要求。儒家中的孔子、孟子都認為這種情感心理要求是每壹個人生而具有的。

荀子雖然認為人的自然的生命欲望本身不符合仁義,但仍然完全能夠通過社會的教化使之符合仁義。在儒家看來,為了使人成為“仁人”,就要感發人所固有的行“仁”的情感心理要求,或用仁義去感化人性中與仁義相違的欲望沖動。

為了做到這壹點,需要對人進行種種教育。由於文藝的重要特征在於訴諸個體與群體的情感心理,這就剛好可以成為儒家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受到了儒家的重視。此外,儒家所說的“仁”是與“禮”分不開的,而“禮”自古以來又與“樂”分不開。儒家是古代禮樂傳統的繼承者。這也使它對文藝的作用予以特殊的重視。

儒家賦予文藝以幫助建立符合於“仁”的理想社會的重大作用,把文藝看做塑造個體的情感心理,使之符合於“仁”的重要手段。由於文藝是使人成為“仁人”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有關文藝和美的問題的理論也就成為儒家思想的壹個重要方面,從而產生和形成了儒家美學思想。

儒家美學與儒家仁學分不開,還因為儒家所說的“仁”不只是壹個道德概念,而且能內在地通向美學。這是因為“仁”具有下列特性:它是與個體的感性生命的合理發展相關的,是對這種發展的肯定;它是以個體內在的社會性的情感心理為根基的,不是純理智性的概念,也不是外在的道德律令。

它以個體與他人的、群體的和諧統壹為最高理想;“仁”的實現不是為了得到報償或邀功求譽,“仁”本身即是最高目的,而不是達到個人私利的手段。⑤“仁”的實現被看做人生所能達到的最大的快樂。所有這些特性說明,“仁”的完滿實現既是壹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時又是審美的境界,兩者合壹而不可分。

儒家認為“仁”與長育萬物的天地、生命的和諧成長和生生不息完全相通壹致。由此又使儒家美學從社會倫理的領域通向自然的領域,並使美與文藝的問題和自然界生命的問題聯接起來。美的境界不只是個體與社會和諧統壹的境界,同時也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統壹的境界。

儒家認為文藝是主體內在具有的“仁”的情感心理要求的表現,目的是要以之感染他人和社會。這種情感心理要求的發生不能脫離主體與社會、自然的關系,是主體感於外物的結果,而且它的表現須與自然界生命的結構、功能、變化規律相壹致。

因此,在文藝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上,儒家既不主張文藝是摹仿外在自然的產物,也不主張以文藝為與外物(自然和社會)無關的主體心靈的表現。儒家美學把心物交感看做文藝創造發生的根據,提出了與古希臘的“摹仿論”和西方近現代的“表現論”不同的“感應論”或“交感論”。

  • 上一篇:五禽戲的結構是怎樣的?
  • 下一篇:動物的象征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