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節日的特色食品,元宵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初被稱為“湯圓”,但也被稱為“元宵”,因為它經常在元宵節吃,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常見的元宵是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有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有不同的風味。可以煲湯、油炸、清蒸,象征繁榮、團圓。
含義: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壹個浪漫節日。
元宵節為封建傳統社會的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是不允許出去自由活動的,但是節假日可以壹起出去玩。元宵花燈只是壹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給自己找對象。
在元宵節期間,這也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愛人見面的時候。
海關: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發展成為全民狂歡。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制作巨型燈籠建築,共20間,150尺高,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漢族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唐宋時期,燈籠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雜技技藝。明清時期,除了燈謎和百戲之外,還有戲曲表演。
歷代人們除了逛花燈市場,還有迎子姑拜廁神、過橋碰釘走百病等習俗,玩打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也要吃壹些喜慶的食物:南北朝時,元宵節吃用肉和動物油熬制的豆粥或大米粥;在唐朝,我們吃壹種叫“綿繭”的面食,烤糕點;到了宋代,出現了用鹹黑豆湯和綠豆粉做成的勺子,“紫苑”出現了。從那以後,我們在元宵節的北方和南方都吃元宵。
在元宵節期間,這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戀人見面的時間,所以元宵節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漢族城鄉尤其是城市的重要民俗節日,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節所承載的節日習俗功能已經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精神趣味。復雜的節日習俗被簡化為“吃元宵”的飲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