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本
古代稱騎馬燈為盤鍋燈(秦漢),仙陰燭和朱露燈(唐代),騎馬燈(宋代)。它也是傳統節日玩具之壹,屬於燈籠。常見於元宵、元宵、中秋節等節日。燈裏點著蠟燭,蠟燭產生的熱量引起氣流,使車軸轉動。
車軸上有剪紙,燭光下剪紙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影像不停移動。因為燈的四面都畫有許多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看起來好像燈旋轉時有幾個人在追逐,所以得名馬燈。燈籠裏的蠟燭需要切成小塊。當妳把它放在燈籠裏時,妳應該把它放直,千萬不要橫著放。
2.關掉刀燈
收刀燈是根據傳說中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制作的。它帶著燈籠和兔子燈籠旅行,這是保護和平的隱喻。這裏賞燈的習俗已有400-500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到十五晚上,從前門村到初登村,走遍了四個村子。
元宵節燈籠的起源
漢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由於明太祖提倡佛教,又恰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流傳開來。
也有人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在漢代,人們在農村田間持火把驅趕昆蟲和野獸,希望減少害蟲,祈求豐收。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蘆葦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高高舉在田野或曬谷場上跳舞。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
數萬人參加了載歌載舞,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