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中國* * *生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在黨的“壹大”平臺上組織工農兵進行社會革命,把實現社會主義和* * *生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壹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的思想。1928李在壹次講話中第壹次使用了“群眾路線”的概念。1929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了中央給紅四方面軍前委的指示信,闡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明確使用了“群眾路線”的提法。
1929年,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革命應以農村為中心的思想。1930,毛澤東撰寫《調查工作》,明確表達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根本觀點。
延安時期,毛澤東撰寫了《關於領導方法的幾個問題》,指出“在我黨的壹切實際工作中,正確的領導必須來自群眾,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集中,堅持群眾,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
從65438年到0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明確地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我們的三大優良作風之壹。劉少奇在黨的七大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系統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由此,確立了我們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僅成為指導我們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法寶,而且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法寶之壹。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來,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這壹思想。鄧小平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
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明確指出:“黨在長期鬥爭中創造和發展的壹切為了群眾,壹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 *。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當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得好,黨群關系密切,我們黨的事業就會順利發展;每當黨的群眾路線沒有得到很好貫徹,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和發揚這壹優良傳統。江澤民指出,貫徹"三個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把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反復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維護人民權益,走* * *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確保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些重要思想成為新時期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的建設、實現黨的宏偉目標、加強和改進黨的工作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