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帶著自制的日晷儀和漏水器朝見天子,講解了冬至點,日月運行的周期。天子聽後,感到萬年說的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來制歷,並在天壇前築起了日晷儀、漏?ぁ?
過了壹段時間,天子派節令官阿衡去了解萬年制歷的情況。萬年拿出自己制作的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季,壹歲月有十二圓”。阿衡十分嫉妒萬年的才能,害怕萬年得到天子的重用,於是收買刺客刺傷了萬年。天子知道後大怒,處死了阿衡,並親自看望萬年。萬年指著申星說:“現在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家復原,子時夜義,舊歲已完,時又始春,希望天子定個節吧。”“春為歲首,就為春節吧。”天子說。從此,春節的習俗流傳至今。
另外,人們把過春節稱謂“過年”。
傳說“年”是壹種“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野獸,每到臘月最後壹天,出來掠食噬人,威脅人類生命的安全。但這種野獸,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它有“三怕”——怕聲、怕光、怕紅顏色,人們為了驅趕它,用紅顏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掛在門口,稱謂“桃符”。還有的燃燒砍來的青竹子,燃燒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和“光”,“年”見了,只有遠走快跑,第二天壹早,大家安然無恙,互相拱手祝賀,“拜年”也就由此而來。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壹字壹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壹,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對聯即“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壹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壹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 意。古人在壹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