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相關的簡筆畫:
放風箏: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壹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壹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裏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
風箏是壹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壹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2. 與杜牧《清明》有關: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3. 掃墓祭祀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與信仰、祭祀、歷法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由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先秦時代有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