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不協調。2006年,浙江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為75億美元,服務貿易占貨物貿易的比重為5.4%,比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美國為28.1%)低4個百分點左右。目前,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不斷上升,服務外包的繁榮成為國際貿易新的增長點。世界經濟格局正在向服務業轉變,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將更好地反映壹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進口和出口不壹致。2006年浙江進出口比為1:2.64,全國進出口比為1:1.22,廣東、江蘇、上海分別為1:1.34、1:1.3、65438+。進口占全國的4.8%,比出口低5.6個百分點。從1999到2006年,浙江進口年均增長率為32.6%,低於出口年均增長率1.6個百分點。本來基數就低,年均增速低於出口。浙江進口發展艱難。
——出口商品結構不協調。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占浙江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0.08%,低於全國19個百分點的平均水平,也分別低於江蘇、上海和廣東33.6、28.8和24.5個百分點。這與該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有關。2006年,浙江GDP占全國的7.47%,但高新技術產值只占全國的5.05%。浙江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出口品牌匱乏,低附加值的產業格局尚未根本改變,低價競爭和惡性競爭現象依然存在。浙江出口的鞋類占全球同類市場的40%,但平均單價在西班牙只有1/5,在意大利只有1/12。
——低成本擴張不可持續。浙江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競爭和低價格數量擴張的基礎上,導致了量增價減和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目前浙江的勞動力價格雖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只有發達國家的1/20左右,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浙江民營企業出口占比高,民營出口企業的社會責任亟待提高。目前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還沒有體現出壹些稀缺要素的價值,比如土地,還沒有真正形成“要素價格”。隨著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土地成本的上升趨勢開始顯現。支撐外貿增長的低成本因素不會持續太久。
——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可持續。浙江90%以上的出口產品仍以貼牌生產為主,自主品牌產品比例不足6%,遠低於國際50%的水平。出口產品是“浙江制造”而非“浙江創造”,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這種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符合浙江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如果是長期的,將難以推動產業升級,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制約外貿效益的提高。
浙江外貿的傳統增長方式造就了浙江外貿的繁榮,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以低價和規模競爭為主。出口增長主要由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的出口拉動。從要素貢獻來看,顯然物質要素投入是主要因素。出口結構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外貿結構難以優化,這是壹個漸進的過程。任何戰略都是分階段的。新形勢下,加快轉變浙江外貿發展方式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