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和局限性
“是否達到認知目標”限制了教師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外的其他發展的關註。在傳統的教學評價標準中,壹個教師是否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更準確地說,是對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是作為壹節好課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的確,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完成認知目標是壹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很多問題情境,師生之間有問有答,或討論或交流。教師把課堂組織得“生動活潑”,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測試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掌握程度並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備課時,未能抓住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條件。沒有這樣完成預定的認知。
顯然,目標班不能稱之為好班。但是,壹堂為了達到認知目標而抹殺學生創造力、忽視學生情感的課,不能算是好課。認知任務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壹目的。教師既要重視知識的有效傳遞,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不僅包括認知的發展,還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包括各種能力和個性的發展。學生的想法中可能蘊含著創造性的火花,或者對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但老師卻不願意在這上面花時間,怕影響教學進度,達不到認知目標。
(二)“精妙”的教學設計嚴重阻礙了教學的靈活性和彈性。傳統的評價標準往往強調教學過程安排合理,教學環節有序。很多觀摩課,老師都不敢拿出原創課,怕評委說自己設計的課“漏洞百出”,水平低。老師期待學生。
按照教案的思路回答,盡量引導學生得到預定的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壹個鐘表機構。什麽時候教,什麽時候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都是設計在壹個“緊線”裏的。於是,壹堂好課往往就變成了表演課。演員是老師,或者說主角是老師,學生是配角,是觀眾。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會采取回避措施來處理突發情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老師的即興發揮,看不到學生思維受阻時的啟發。教學過程就像壹杯無味的水。人們看了之後不是驚嘆歡呼,而是覺得索然無味,毫無益處。所以,當我們說教學是“成功的關鍵”時,體現在教師如何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促進者、啟蒙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3)所謂的“什麽都有”的精品課程,往往使教學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可以說是非常完備的,幾乎每個指標都有固定的要求,比如“明確的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精煉的課堂提問”、“恰當使用多媒體”、“漂亮的黑板設計”、“自然的教學風格”、“流暢的語言”。由此,我們會發現,很多觀摩課的很多環節都是為了達到評課的標準而設計的。但我們的老師有沒有想過,既然課堂教學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那就必須圍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來設計,其目的就是讓所有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如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即使板書沒有那麽漂亮,為什麽不讓學生參與其中呢?相反,如果所謂的多媒體限制了學生的理解,所謂的板書限制了學生的理解,那將是壹堂可悲而失敗的課。傳統評價標準的弊端和局限性讓我們思考這樣壹個問題:壹堂好的、提倡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什麽樣的,或者說壹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因此,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