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變化趨勢:近代以來,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從僵硬、保守、死板、等級森嚴向美觀、合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男裝的變化
長袍馬褂是現代男性的常見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仍很流行。
西裝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開始流行,成為男士著裝之壹。
西服的傳入和流行對中國服裝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裝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綜合西式服裝和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了壹種直翻領、帶口袋蓋的四貼口袋服裝,命名為中山裝。在隨後的幾十年裏,中山裝非常流行,成為中國男性喜歡的標準服裝。
3.女裝的變化
晚清普通女性的著裝寬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線。
接觸西式服裝後,人們的審美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女裝開始向合體、短袍、窄袖方向發展。
旗袍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範。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們吸收了西方服裝的優點,對旗袍進行了許多改革和創新,脫離了原有的風格,受到廣大女性的歡迎,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服飾。
20世紀下半葉,男女服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列寧禮服和連衣裙為特色的蘇式服裝壹度受到青睞。
在講求艱苦樸素的氛圍下,人們的服裝趨於單調。
改革開放後,人們對服裝的要求開始由保暖向穿著得體轉變,時尚服裝層出不窮,華服由封閉向開放轉變。
2)食物:飲食習慣有很強的民族遺傳性,也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影響和制約。比如南方水稻種植農業區的主食是大米,而北方旱作農業區的主食是燕麥和小米。民國時期,飲食結構有了新的變化。在壹些沿海城市,西餐逐漸成為壹種時尚美食。來自國外的香煙在很大程度上擠走了中國的煙草和水煙。這些現象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食品工業。但在廣大的農村,貧苦農民還是吃糠咽菜,西餐根本沒有市場。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國家對城市居民實行糧食定量供應。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人的飲食結構都在發生變化。主要是飲食多樣化,主食比例逐漸下降,副食和水果比例逐漸上升。主食的內容也在變化。大米、面粉等面米是主食,吃玉米粉、高粱粉的人逐漸減少。肉類食品,各種新鮮水產品,新鮮蔬菜,飲料隨處可以買到。
(3)住房:在住房建設方面,民國時期城市仍有大量老式住宅,農村仍有茅草房。在沿海城市,壹些富商和官僚建造了“洋房”。城市的房子裏有電燈和自來水,這給普通大眾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居民住房得到不斷改善。不僅人均居住面積擴大了,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改善。
(4) OK:民國時期的交通有壹定程度的改善。轎子和馬車逐漸減少,人力車和自行車成為常見的交通工具。城市裏有柏油路、公共汽車和電車。公路和鐵路交通也有所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交通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新鐵路已經建成。城市交通除了公交車和電車,還有出租車。壹些大城市已經開始擁有地鐵。自行車是城鄉人民的主要個人交通工具,因此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改革開放後民航發展很快,現在全民都能飛。利用假日旅遊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許多人生活內容的巨大變化。人們逐漸打破了過去封閉的生活環境,離開家人,離開家鄉和縣城,出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