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元”的說法,意為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上元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元宵節,這天我們會和家人逛燈會、吃元宵,而中元節即為“鬼節”,民間有放河紙、焚“金銀包”祭祀先祖的習俗,但說到下元節,卻鮮有人知,其實下元節也是壹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只不過中元節和下元節距離太近,民俗習慣又有些類似,久而久之,就被大家忽略了。
下元節除了祭拜先祖,還是有壹些屬於自己的特色民俗的,如福建莆田地區,在下元節這天會做蔥餅或油炸團子,用來放在家門外“齋天”祭祀。
對於北方很多地方來說,舊時候的下元節還是比較隆重的,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壹種叫“豆泥骨朵”的食物。這是用紅豆制成豆沙餡做成軟糯香甜的豆沙包,寓意著日子會過的紅紅火火,美好吉祥。現在看起來和豆沙包壹般無二,其實以前因為細糧比較少,包紅豆的用的不是白面,而是玉米面、藜麥面等雜面,質地比較粗糙,做不了特別圓,蒸熟了還會“開花”,所以叫“豆泥骨朵”。下元節到了,分享“豆泥骨朵”的做法,老傳統不能丟。
豆泥骨朵
所需食材: 紅豆1小碗、面粉1碗、酵母粉1勺、白糖1勺。
第壹步:將紅豆中不好的部分挑選出來,以免影響最後成品的口感,挑好之後多淘洗幾次,再加入適量的清水浸泡4個小時左右,也可以提前壹晚浸泡好。
第二步:紅豆倒入電飯鍋中,加入剛好沒過紅豆半指的清水,加入2勺白糖,按煮飯鍵煮30分鐘,煮好再燜10分鐘左右,這樣煮出來的紅豆比較軟爛。
第三步:紅豆煮好後盛出晾涼備用,可以用勺子將紅豆壓碎壹些,這樣紅豆在包的時候不容易散,碗中加入1勺酵母粉、1勺白糖和適量的清水,攪拌均勻。
第四步: 酵母粉水少量多次的加入面粉中,壹邊加入酵母粉水壹邊攪拌,直至成絮狀後,團成面團,密封好後放入盛有熱水的蒸鍋中,發酵30分鐘,待面團成蜂窩狀。
小技巧:冬季天氣比較寒冷,不論是溫度還是濕度都達不到酵母菌發酵的條件,可以在蒸鍋中加入較多的清水,大火煮5分鐘左右關火,將盛有面團的盆放入蒸鍋中,面盆上蓋上壹個蓋子密封保存,再蓋上蒸鍋蓋子,利用蒸鍋中的余溫幫助面團發酵,等待30分鐘即可將面發好。
第五步:發酵好的面團揉搓排氣後,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搟成圓餅狀。
第六步:面餅中放入2勺煮好的紅豆,包裹後收口,團成饅頭狀,放入蒸鍋中再次發酵10分鐘左右。
第七步:待再次發酵好後,開大火燒,上汽後轉小火蒸15分鐘左右,個個香甜可口的豆泥骨朵就做好了。
——老井說——
冬季氣溫低,豆泥骨朵蒸好後,燜的時間要長壹些,需要10分鐘左右,等待蒸鍋中的溫度與室內的溫度相差不大時,再掀開鍋蓋,我燜了5分鐘,打開蒸鍋蓋子,豆泥骨朵還是有些回縮。在冬季,不管是蒸饅頭、還是包子,蒸好後都要適當的延長燜的時間,以免回縮影響美觀和松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