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山鎮下瓦泉村從1997開始發展大棚韭菜種植。由於傳統的壹家壹戶分散種植模式,該村韭菜種植壹直處於產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影響力弱的困境。為了盡快解決這壹問題,該村探索創建了“壹季三刀”冬暖式大棚韭菜種植模式,結合當地土壤沙質土壤微酸性、含鉀量高、常年泉水的自然特點,緊密結合當地自然優勢,不斷提高該村大棚韭菜種植效益。為了把村裏的韭菜產業做大做強,該鎮采取了多項扶持政策,加快韭菜發展。規定韭菜種植戶每種植壹公斤獲得現金補貼10元;協調各地高速公路收費站,只要是來拉韭菜的車輛,壹律免收通行費;村委會還集體采購農民建大棚所需的材料、種子、農藥,低價提供給種植戶,並根據種植面積對大棚種植韭菜的農民給予壹定的現金補貼。同時,為種植者提供技術支持。為了盡快填補春夏秋韭菜生產的空白,從區蔬菜辦聘請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組織有經驗、有技術的村民成立技術服務組,為村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此外,為盡快提高韭菜的檔次和知名度,走出博山,走向外地大中城市的菜市場,該鎮還積極幫助該村申請“瓦泉”牌註冊商標和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建成了近300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裏還投資2萬多元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韭菜批發市場,為菜農銷售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針對上瓦泉村土地少,難以調整土地發展韭菜的實際,該鎮積極幫助村民,通過相互協商交流,為村民建設韭菜大棚創造必要的土地條件。去年,村兩委通過整治30畝河灘地,準備建設韭菜示範園1個,並籌資5-6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快韭菜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推廣,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大棚韭菜種植,形成較大規模,促進韭菜種植又好又快發展。
上一篇:十首最佳古箏音樂下一篇: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