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壹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接。白底藍花壹般采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壹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幹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壹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接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壹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制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制作過程如下: 壹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壹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壹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制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壹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壹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來舂,點壹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復使用。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制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壹帶壹般用鐵煆而成,手柄為木制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復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幹,待灰漿晾幹後,投入缸內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