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口弦又被稱作“口琴”。在明肛《南詔野史》中就有“男吹蘆笙,女彈口琴”的記載。清代《滇南虞衡誌》中很詳細地記載了“口琴”的形成和制作。唐、宋時期的“鐵葉簧”之類的拔簧樂器就是口弦的前身。關於口弦的來歷,在雲南少數民族中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傳說明朝統治納西族和傈僳族的麗江木土司,欺壓民眾,作惡多端,使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木土司深怕人民群眾聚議他的罪惡,反抗他的統治,於是他制訂了壹條人情常理的法規:不準人們接觸談話,就連父子、夫妻也不例外,如有違反者輕則受到鞭刑,重則殺頭示眾。木土司的暴政使得民眾更加憤怒,人們想盡壹切辦法來反抗他。聰明的傈僳族人想出了壹個辦法,他們創制了壹種樂器——口弦,他們用口弦來代替自己說話,表達心聲,使得木土司的詭計失敗。 雲南的口弦是用壹種長約三寸,寬約五分的竹片,中間刻成淺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是用薄銅片或銀片制成的)。吹奏時左手握住竹片的壹端,另壹端放在口邊,讓呼吸的氣流鼓動簧片,同時右手指配合輕輕彈動竹片,隨著氣流的變化和指頭的彈動,就會發出優美動聽的曲調。 男青年用金竹制成的,小夥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將作好的口弦裝在壹個精制的小竹筒裏,筒面上雕刻了各種花紋圖案,系上紅色或黃色的纓穗,送給心愛的姑娘,作為愛情的信物。姑娘收到心愛小夥的禮物便會把它掛在胸前,既可作為裝飾,又可隨時取出吹奏娛興。口弦曲調豐富,有表現愛情的,有表現生產生活的,還有舞曲。 彜族口弦據說有九十三調之多。口弦曾在《邊塞烽火》、《達吉和她的父親》等影片上出現。由於口弦音色柔美,姑娘們常常用它來向情人表達愛意。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中樹林裏、小河邊或是幽靜的夜晚,總會傳來陣陣悅耳動聽的口弦聲,這可是姑娘們在向心上人傾吐她們心中的愛情。
那個人只是把他它含在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