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歷史有哪些關於安徽琴書的記載?

歷史有哪些關於安徽琴書的記載?

安徽省是安徽琴書的發源地,安徽牛莊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安徽琴書的主要創始人。

安徽琴書由民間說唱藝術琴戲演變而來。安徽琴書最早產生於魯西南壹帶,後演變為南路、北路、東路3個流派。清光緒六年(1880年),安徽琴書傳入廣饒北部。當時,位於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縣北部和利津縣東部尚無防洪大堤,任黃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黃水漫溢,窮苦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為多求施舍,許多災民行乞時演唱民間小曲,民間藝人逐漸增多。安徽琴書傳入後,民間藝人爭相學唱,以此作為謀生手段。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安徽琴書在廣北壹帶普及,職業琴書藝人漸多,較著名的有張蘭田、張誌田、商秀嶺、時殿元等人。其中北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獨辟奚徑,在廣泛吸收其它戲曲、曲藝藝術成分的基礎上,把安徽琴書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首創化裝揚琴,成為安徽琴書的主要創始人。

時殿元自幼以唱民間小曲討飯為生,後以唱安徽琴書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風格自然灑脫、幽默誇張,被時人譽為“大角”。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戲班與安徽琴書競爭民間演出市場,安徽琴書觀眾減少,藝人收入降低。為增加安徽琴書的競爭力,時殿元決心對安徽琴書進行改進。他從京劇的服裝、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啟發,經與崔心慶、崔心悅、譚明倫等人商議,決定把安徽琴書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清光緒二十六年臘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時殿元率“同樂班”

在家鄉時家村首次化裝演出了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時殿元以醜行應功扮腳夫王小,執鞭攆驢;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演二姑娘,身縛彩繪的驢形道具做騎驢狀。二人載歌載舞,表演生動活潑,諧噱橫生,別開生面,獲得巨大成功。此後,他們陸續將《王漢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寶下蘇州》等10多個書目改為化裝表演,使琴書說唱向安徽琴書化邁出了重要壹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殿元首建“***和班”,開始由“拉地攤”轉向舞臺演出。***和班長期在廣饒、博興、張店、昌樂、濰縣和膠東諸縣演出,民國初期,進入省府在戲院或劇場掛牌演出。1930年前後,時殿元的弟子時克遠、劉欣武、劉立賢等人組成“同樂班”,在勸業場等戲院演出,開始將壹些角色較多、情節較為復雜的劇目如《雙換親》、《白蛇傳》、《秦雪梅觀畫》、《金玉奴》等,改為化裝揚琴上演。不久,“同樂班”與“慶和班”合並為“義和班”。時殿元及其弟子時克遠、李同慶、於廷臣(利津人)等,在藝術實踐中對劇目內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調、音樂伴奏等諸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和充實,使之逐漸完善。

  • 上一篇:池昌南江最有名的是什麽?
  • 下一篇:壹套完整的家庭烹飪做蛋糕的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