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坡型彩陶(距今約7000-6000年):典型的卷唇圓底盆。水波紋是最常用的圖案,經常變換不同的形象,生動新穎,節奏感強,在其他文化的彩陶中並不多見。圖案也有很多,如網狀、點狀、曲線狀、寬帶狀、同心圓波紋狀、樹葉狀、鳥狀、異形蛙狀等等。半坡彩陶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特征是魚面紋和三角斜線。畫的顏色多為黑色,圖案雙向連續,也有個別圖案散裝排列。代表作品《小口尖底瓶》《臉魚紋盆》。2廟底溝型彩陶(距今約6000-5000年):典型的大口鼓肚壺。大多是紅黑相間的,已經出現了白色的陶衣。圖案以點、鉤葉、曲三角、曲線組成的帶狀圖案為主,與半坡型彩陶模擬動物圖案的寫實風格有較大區別。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從直壁變成了平底彎肚。廟底溝彩陶的裝飾特點是由點、線、面組成的連續條狀花紋和由鳥紋演變而來的連續花紋。裝飾圖案多布置在物件的口部和外臂的肩部,是最容易與人的視線接觸的地方。畫的顏色以黑色為主,紅色很少。白色彩陶是這種彩繪裝飾的壹個明顯特征。采用黑白雙關的裝飾手法,富有節奏感,美觀大方。模式是連續的,也是獨立的。有科學的方法可以形成連續的圖案,比如點定位,網格連接。代表作品彩繪壺、鸛銜魚紋彩繪壺、帶臉彩繪壺。馬家窯型彩陶(約5000年前):典型的造型壺、壺、杯、豆、勺。多為細泥桔陶,表面光滑,陶質堅硬,造型美觀。大多用黑色,顏色簡單。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其裝飾圖案變化多端,線條柔和流暢,構圖多變,給人以豐富、立體、細膩、活潑的藝術感覺。常見的裝飾圖案有弦紋、波紋、漩渦、網狀和圓形。藝術特點:壹、飽滿;二是內在色彩;三是點和螺旋圖案的巧妙運用。具有流暢、飽滿、復雜的藝術風格。4中級彩陶(約4500年前):典型的短頸、寬肩、鼓肚壺。耳形壺和耳形壺最常見,其次是壺、碗、杯、瓶。這些陶器胎體的基本顏色為磚紅色、土紅色或橙紅色,胎體表面塗有紅色和黑色,有時為黑色。構圖嚴謹復雜,主要紋樣有圓形紋、菱形紋、葫蘆紋、連續弧形、懸掛紋、帶狀紋、折線三角紋、水波紋、鋸齒紋、樹葉紋、人形紋等。圖案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種圖案之間加入鋸齒紋是半山彩陶的壹個突出特點。黑色是繪畫的主色調,紅色也有使用。代表作品《葫蘆紋彩壺》《渦紋彩壺》。馬場型彩陶(約4000年前):有壺、盆、碗、豆等。,其中以雙耳壺和雙耳壺最受歡迎,還有肩背雙耳大壺。小口雙耳罐腹部收縮,器官變形細長。還有壹種特殊的黑色和紅色彩繪的頭狀彩陶壺。主要的裝飾圖案仍然是幾何圖案,流行的圖案有折線圖案、圓形圖案、回文圖案、三角形圖案、螺旋形圖案、米形圖案等。馬廠晚期的彩陶,生產粗放,圖案簡單,繪畫馬虎,已經趨於衰落。它具有雄渾、粗獷、簡練的藝術特點。代表作品:單直杯、人紋彩陶壺、圓紋四彩壺。總之,他們對陶瓷藝術和審美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提高。它已經成為我們現代美學中形式美的基礎。他們有高超的技術。它們雖然只用壹兩種顏色,卻能產生豐富絢麗的藝術效果。這是當時相對和平穩定的社會氛圍的反映。
上一篇:卡爾馬龍和斯托克頓是什麽水平的存在?下一篇: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們的家庭教育更習慣采用怎樣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