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代康熙出版的《全椒縣誌》記載,原寺建在縣城東門旁,因地勢較低,常遭水淹。後來鹽幫閆懷寶、馬傳鳳壹夥在船民的贊助下,在古河灘(古河鎮)北岸修建了三晉後大王廟,廟內有壹座水下龍宮(又稱金龍四王),故又稱金龍廟王廟。
農歷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全椒屬於楚國。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第壹首詩《離騷》的作者屈原和的楚大夫,人們在農歷五月初五到初七在大王廟舉行廟會。滁河波光粼粼的水面被參賽龍舟的水手攪得浪花飛濺、洶湧澎湃,鞭炮聲、歡呼聲震耳欲聾;河的兩岸,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在老龍王廟,有30多個房間的大雄殿塔,東西廖芳。大殿金碧輝煌,西南楚河蕩漾,荷塘蘆葦環繞。寺內住著十幾個和尚,安靜肅穆,藍天上燭光閃耀,誦經上課,鐘鼓齊鳴。如此美麗的古寺,也是文人雅客遊覽、吟詩、借景抒情的好去處。據說有壹天,壹個遊子帶著壹座山站在廟皇的小橋上,向外望著旭日東升,不禁受到了啟發,便唱起了“日出半山時,清溪之魚現於口中”的第壹聯,尋找第二聯。時隔多年,壹定距離的僧人路過此寺,欣然應允“月之落霞,必映池河之荷塘”,可見大王廟的名聲是何等顯赫。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皖東七縣軍政機關被流放到古河後,大王廟曾被古河小學、皖東報社、三縣聯校、七縣聯校占用。新中國成立後,大王廟還當過糧庫、農民師範學校、發電廠、區供銷社生產資料倉庫。
幾經滄桑,幾經風雨,大王廟已經面目全非,滿目瘡痍,寺內已無文物。1978後,黨的宗教政策進壹步落實。瑯琊寺方丈——古河鎮劉溪村人——果園大師,雖身在瑯琊山,卻不忘故土,於是從港聖法師捐贈給瑯琊寺修復重建的20萬元中,撥出專款,用於修復古河大王廟。古河鎮的信眾男女聞訊後,也自發出資為釋迦牟尼等幾尊佛像修建了六間平瓦房。1993 12古河鎮黨委、政府順應民意,決定重建古河大王廟。由鎮統戰部牽頭,組建了大王廟重建籌備委員會,果園主將其命名為大王廟。1995 8月13破土動工,2月1996竣工。著名書法家劉子善為英雄祠題寫了壹塊匾。大雄寶殿脊高11米,跨度11.5米,檐高6米,開間4米。有雕梁畫棟、飛檐走壁的五殿,殿周圍的遊龍式墻壁雍容典雅,古色古香,是壹座具有濃郁古寺特色的仿古建築。現為全椒縣人民政府批準的開放式寺廟。
有黃琉璃瓦飛檐翹角的廳堂5間,東西茅舍22間,地藏廳、雙銀廳、山門、法後勤處、齋堂等建築,總資產360余萬元。大法王廟南面的月牙河清澈透明,寧靜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