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箏分類

古箏分類

1、陜西箏:陜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眼下“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裏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壹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

2、河南箏: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

3、山東箏: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

4、潮洲箏:流傳於廣東潮汕壹帶,是有著“華夏正音、中原遺響”的潮州音樂的壹部分,經中原人民南遷帶入的古漢樂和數百年的沈澱與發展形成。潮州音樂音樂結構特殊,手法別具壹格。箏能自成壹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

5、客家箏: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初,由潮州音樂加入工尺譜演變而來。主要流行於原潮州府的大埔縣(即今梅州市大埔縣),並隨著客家學的興起逐漸傳播到梅縣等客家地區。

6、江西箏:1979 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巖東周崖墓群中發現了連件箏。其中保存完好的壹件,長166 厘米、寬 17.5 厘米,尾寬 15.5 厘米,兩端各有十三個弦孔。

另壹件箏尾殘缺,殘長174 厘米,箏首弦孔為置木枘(弦軫)用,壹弦壹枘,栓弦於枘上,類似潮州箏的系弦法。這兩件箏的形制、弦數和系弦法與後世古箏相似,是目前中國已知的最早實物。

7、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壹帶。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8、福建箏:流行於閩南語系的廈門、晉江、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等閩南諸市縣,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長期流行著。

9、朝鮮箏:即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制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壹弦壹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12弦、13弦、25弦等多種,傳統散調伽倻琴12、13弦,五聲音階排列。25弦為改良伽倻琴,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和漢箏基本壹致,肉指彈奏。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10、日本箏:撥奏弦鳴樂器。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先後演變為樂箏(樂箏即中國唐箏 把它叫做日本箏顯然是謬誤)、築箏、俗箏等日本傳統樂器。

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鬥、為、巾。琴身筆直。自古將箏比作“龍”,並依此為各部件命名。樂箏又名雅樂箏,曾在宮廷貴族間流行,迄今仍在雅樂的管弦樂合奏曲中使用。

  • 上一篇:古代文獻史籍中對民歌有什麽記載?
  • 下一篇:ULED電視是什麽意思?和普通LED電視有區別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