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法妙,桃李林香生春。-葉問
都說梅花傳授奇功,桃李爭春香。——梁庭有“文窮武富”的傳統。武術必須言傳身教,名師壹生最多帶幾個孩子。根據梁庭的口述,葉文隨陳華順學習詠春拳的學費是12兩黃金(相當於現在的50-70萬人民幣)。壹般師父先教孩子壹個動作或者壹整套動作從架子到意境,再教心法。這個“心法”包含了這個動作的總結和要點。壹整套武功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練習過程少則十幾八年,多則深則三五十年,是壹個常數。往往壹套近乎完美的武功,要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傳承才能達到。
葉問,作為壹個老貴族家庭,是傳承下來的。後來他在香港生活的時候,弟子遍布社會,從官員、士紳到普通百姓。為了適應和造福全體人民,他改變了原來深奧的“心法”(如雙龍搶珠、龍搖尾、白鶴亮翅、餓虎抓羊、燕子抽水...)轉化為簡單通俗的動作名稱,如攤、掌、臂、蹲、拍等。
但葉問的拳法教學有其語言局限性。葉問是南海人(南海縣),粵語是土坎話,與潮州人語言交流有困難,所以“連潮州人都不教”。葉問秉承傳統思想,教書育人,不追求名利。教的人會想盡辦法讓他們完全理解,然後才能學習。即便如此,葉問在香港的學徒生涯依然堅持“教拳、教馬、教步”的漸進階段流程,每個階段從三五年,到十幾八年,甚至終身。除此之外,葉問早期的很多子女都接受了現代的高等教育,更有甚者,他們用現代的教育理念和語言將詠春拳逐漸傳播開來。
盡管如此,如果只是通過道聽途說聽到各種動作的名稱,而不去以身作則,不斷練習,沈浸在葉問或他的弟子們身邊,是很難掌握真實故事的。李小龍就是壹個例子。李小龍雖然師從葉文,但並沒有學到詠春拳的馬與步,這與詠春拳的真正力量相差甚遠。且不說其他打著“詠春”、“傳統詠春”、“葉問派”幌子標榜自己的人,他們的功夫也就只有雜技和娛樂而已。
所謂秘傳、親傳、真傳、秘傳,不勝枚舉,遺傳、謠言無處不在,真是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