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唐代文藝活動的史料,發現當時有壹種“參軍”,是早期的相聲表演形式。所謂“參軍”,也叫“入軍”。唐代端安節《樂府雜記》說:“開元時,有李仙鶴擅此戲,明太祖特賜邵州鄭桐參軍,以食其財。是根據鴻漸的壹句話‘韶州從軍’,就涵蓋了這壹點。”
為什麽說“參軍”等同於二人轉相聲?
有專家說,他們的表演形式是“裝扮人物,對話回答,配合表情”,有時還會加入歌舞。演員壹般只有兩個,壹個叫“參軍”,扮演聰明機智的角色;另壹個叫“倉谷”,扮演壹個又傻又呆的角色。兩人還用學(模仿人物)、講故事、逗(逗)、唱(唱歌跳舞)等手段。,而且他們極其幽默,這使得他們既有趣又優雅。
就其內容而言,多取現實中的奇聞異事,或模仿壹些搞笑人物的言行;表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好玩,有時也有諷刺或勸誡的意思。這些也是相聲的特點,起源非常明顯。文藝界人士、學界專家都寫過文章,都認為參軍戲是古代相聲的表演形式。
到了唐代,軍旅劇的表演不僅僅局限於朝廷。
雪能詩《武吉》雲:“今日花開如雪,女兒從軍。”可見參軍在吳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下遊地區,是非常流行的。元稹在地方做官時,與從淮澱(今淮河壹帶)參軍的藝術家劉采春有密切的交往。可見這種文學形式在淮河流域也是流行的。
李商隱《焦耳詩》詩曰:“忽復學從軍,聲喚鸛。”連孩子都熟悉參軍。可見,參軍戲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社會上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