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涼山彜族刺繡
小涼山的彜繡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盛行於明清。在彜族姑娘們的巧手下,彜族刺繡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流傳至今。
2.羅城麒麟燈
羅城麒麟燈是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的壹個分支,流行於四川犍為縣羅城鎮,集舞蹈、音樂、武術、美術於壹體。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紙國秧歌
夾江是中國著名的“蜀紙之鄉”。紙鎮歷史上有紙,有紙就有舞。紙鄉秧歌是以夾江悠久的手工造紙技藝為基礎,以竹麻小號、唐燈籠等夾江民間文藝為內容,融合了體育健身和民間勞動的特點。它有著優美的旋律、靈活俏皮的舞步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曾經進入央視,舞到韓國。
4.“閑梁”面塑
“閑梁”面塑的創始人梁建國是樂山人。他在繼承傳統面塑技藝的基礎上,潛心鉆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2022年6月,梁建國“閑梁”面塑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形成歷史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有其歷史原因,有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也可以說,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壹直存在分歧和爭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外都是壹個新名詞、新概念。法語表達是“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ERIEL”,直譯成中文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英文“無形文化he-rite”的直譯並不壹定翻譯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專家主張翻譯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本和韓國被稱為“非物質文化財富”或“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