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同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壹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
回憶錄,顧名思義,就是回憶過去的事情,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準確地說,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人過去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壹種文體,它具有文獻的價值。
2、表達的方式不同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
通常壹篇散文具有壹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回憶錄是壹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是全面研究斷代史、學術成果不可缺少的資料之壹。
回憶錄的寫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詳細地寫出壹個階段的生活,也可寫壹個側面。
寫作回憶錄要註意真實、廣泛、突出六個字。
真實,就是真實記載作者的經歷和觀感。
廣泛,是指回憶錄不僅要回憶個人,而且要以個以為主線,串連與之有關的人和事,廣泛觸及生活的每個角落,反映社會的歷史面目。
擴展資料
壹、散文鑒賞技法
1、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
材料豐富,思路靈活是散文的主要特點之壹,閱讀時壹定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註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駕馭文章,體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傾註其中的情。
如《長城》(2000年)壹文,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誌,含蓄而又深沈。
在這種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再來回答題目,就會洞若觀火,遊刃有余。
2、借助想象,體察作者情感。
散文屬於文學範疇,閱讀散文必須發揮聯想和想象,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和作者情感發生強烈***鳴。
讀《長城》,如果能聯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壹文中對“長城”的議論,能想象到長城上狼煙四起,民族鬥爭的慘烈,想象到中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曲折歷程,就不難觸摸到作者那顆希望中華民族走出封閉與落後,走向繁榮與強大的赤誠滾燙的心。
二、回憶錄文體起源
在西方,很早就出現了回憶錄這種文體。
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克塞諾封寫了壹本書,比較完整而忠實地記載了蘇格拉底的言論和經歷,書名就叫《回憶錄》。
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早以回憶錄題名的壹本書了。
在我國,撰寫回憶錄的歷史也十分悠久。
儒家經典《論語》,就是壹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著作。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壹篇回憶錄文章。
古人撰寫的壹些吊唁文章和墓誌銘,也帶有回憶錄的性質。
到了近代和現代,回憶錄這種文體有了很大的發展。
對人民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偉大人物,人民將永遠紀念他們。
因此,同這些偉人***事過的、接觸過的人,就撰寫回憶錄來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時也為後人貢獻寶貴的文獻資料。
它是壹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是全面研究斷代史、學術成果不可缺少的資料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