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麥收指出,“洋”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他指出,我國不缺乏文化內涵豐富傳統節日,缺乏的是傳統文化於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傳統的中國節日也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我們可以用“現代化”的手段去發展、完善壹些傳統的東西,但不能用“現代化”的東西代替傳統,否則,傳統節日就不稱其為“傳統”了。)
作家馮驥才強調,不應將洋節看成洪水猛獸,類似母親節這樣的外來節日可以彌補我國傳統節日的不足。
二、洋節的“入侵”實際上並不是孤立的現象,壹方面有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另壹方面又有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革命式態度加上西方文明的沖擊,讓傳到我們手中的文化支離破碎,甚至只剩下壹些形式上的東西。借用壹直致力於搶救民間文化的作家馮驥才的話說,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這才是最可怕的,這是導致傳統節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三、洋節打敗土節是文化自卑下的杞人憂天。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相對主義中提出,任何壹種文化都有其價值,所謂文化上的優越和頹廢往往是觀察的角度和立場不同而已。那種從新聞、廣告、和商業行為中感知洋節大受青睞而土節備受冷落,進而斷定洋文化打敗了傳統文化的結論,不過是壹種文化自卑下的杞人憂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