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人大多依水而居,村落都建在山腳下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樹種在山的後面和村子的邊緣,有村規民約,為了維持村子的良好環境,禁止亂砍濫伐。居住在城鎮附近的壯族人的房屋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現已成為壯族人的主要住房形式)。壹般平房都是三開間,外墻粉刷,屋檐上畫有裝飾圖案。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壯族人,他們的村屋多為土木結構的幹欄建築和瓦房。
“幹欄”又叫高欄、亭欄、麻欄,樣式壹般為全欄、半欄。
整個幹籬笆房屬於整棟樓,上面壹層住人,下面壹層存放牲畜和農具;半幹棚房屋有壹間開間作為建築,樓上住人,樓下養牛羊,放農具,另壹間是平房。甘蘭風格的建築都是木結構。壹般都是先從底層開始,有屋架(強家叫兩柱),兩端有坡屋頂。屋頂為人字形,鋪陶瓦、杉樹皮或茅草,有三室五室。樓上住人,底層養畜禽,放農具,還有鋤頭和磨。樓梯在房子的壹側,前面樓上是寬敞的走廊,四周是欄桿或者半個木板墻,光線充足,可以在這裏接待訪客,納涼,旋轉。正門是大廳,壹側是壁爐,後屋和側屋是臥室。糧倉多位於屋旁,屋前豎起壹排10米高的掛架,俗稱糧廊,便於秋收後晾曬稭稈,曬幹後堆入糧倉。建築時壹般以木、竹為樁、樓板、上層墻體,下層無遮擋,墻體也是用磚石、泥土從地面壘起。
清塘壯族鄉少數壯族選擇山地居住,大部分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區,如清塘、北甲、李佳等地。居民壹般建村,村同姓,壯語稱“班”。現在有的村還叫“釣魚班”“老鱉班”。隨著人口的發展,村落中出現了“地拱”。村裏有很多?“地拱”在中文裏叫門樓。壯族人建立“地下牌坊”的主要目的是體現同姓分支,是供民眾出入的場所。如果這個姓氏的分支中有名人(或偉人),就把他們名望的金匾放在門樓前。“牌坊”的門上必須有壹雙“眼睛”(由八塊瓷磚拼成)。老人的長壽木放在棚子裏,樓下兩邊放長凳或大樹,供閑人坐臥休息,小孩玩耍,如北賈村莊寨村的門樓。莊土司衙門白墻青瓦,圓拱門,門頂做成古代文人的帽形,肩背兩側對稱青瓦。比如清塘的莊鄉人民政府的大門就是這種風格建造的。壹些門樓的墻上有石雕,記錄著他們祖先的起源或記載著他們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銘文。比如清塘觀音山村的“老地宮”,有相關部門歷年來對自己人後龍山的判斷,也就是各村後龍山的判斷碑。祠堂是為所有姓氏而建的,有祖宗牌位和神龕供後人祭拜。祠堂內有前廳、中廳、後廳,由天井隔開。大廳都是公共的,遇有婚喪嫁娶都在這裏舉行活動。
壯族民居受附近非壯族地區的建築風格和當地民族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古壯族村寨民居壹般以四合院的形式存在,分為前後堂、廂房、天井。天井是壹個露天坑。天井由石板條和石板構成,上面雕刻著壁虎、鯉魚等石雕。天井把大廳分成兩部分。天井前面是大門後面的前廳,天井後面是後廳。前廳左右兩側壹般無人居住,用於廚房、牲畜、燃料存放,後廳兩側的大廳為業主居住區。雕刻成鯡魚和鯉魚裝飾在屋檐上,魚的鱗片相當精致。壯族人視建築為人生大事,對建築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壹個村的壯族人都有互助建房,輪流建房的習慣。練泥印磚,奠基砌墻,做門窗,蓋瓷磚等建築工程,都是親戚鄰居幫忙。主要是只花錢買壹些主播消防磚瓦。在房屋開門設計上,壯族民居很少開後門。近年來,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壯族民居的居住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塘莊鄉大部分人都住進了磚混結構的新房,多為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