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技藝應該保密嗎? 雙面繡、雕版印刷、泥塑、剪紙……這些帶著濃濃傳統味兒的手藝即將因為種種原因不再得見於人世,而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每年中國都有數以千計的民族手藝失傳,面對著這樣的窘境,民族技藝的大門是否應該緊閉?還是順應全球化的趨勢投身到文化的互動交流中去呢? 保密的尷尬 毋庸置疑,曾經壹度作為民族核心文化壹部分的技藝,向來也遵循著文化的傳統“傳內不傳外”,倘若在古代,沒有堅定的決心和壹定的天分,想拜師學藝只怕難上加難。然而今天的年輕人們受著現代思潮的熏陶,早已失卻了那份耐心。古老彜族樂器阿烏的僅存制作者李利春就這樣說過:“年輕人根本不喜歡,他們聽不出簡單的音韻背後的味道,他們體驗不到挖泥燒制的樂趣。我死了,手藝肯定就沒了。” 更為諷刺的是,當國內的年輕人們走入浮躁的誤區,不明民族技藝之可貴時,卻有壹些外國愛好者慕名而來,想要拜師求學。這個時候,緊密大門只能讓這些技藝就此消亡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對他們說“不”嗎? 傳播的疑惑 閉關鎖國固然不可,可是開放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且不說壹些技藝可能對國家經濟社會文化有壹定的影響,但看傳播而言,就面臨著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問題。
就拿國粹變臉來說,它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就在於它的“神秘性”,但是如果連變臉的技巧都廣為人知了,那麽它對觀眾還有吸引力嗎?而且,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長李平還提到,變臉這門藝術流失到海外很可能會使其“庸俗化”——“變臉它不僅是壹門技藝,它更是蘊涵了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積澱,這就是它民族性的體現。”“外國人可能會經過壹段時間的訓練就能學會變臉的技術,但是其中所蘊涵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很難領悟的,這種情況下變臉很可能會被庸俗化為類似魔術那樣的單純的壹門技藝,這在客觀上就糟蹋了這門中華民族文化。” 現在的狀況 其實,在全球化的今天,技藝,乃至文化的交融已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我們能討論的,僅僅是保密或開放程度的問題。形式上的交流與本質核心的保密已基本達成***識,這裏,我想說的是另壹個問題。 我們的文化總是要傳播的,總是要發揚的,但先必須是要傳承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指望每次都會有前文提到的那樣感興趣的外國友人出現“拯救”。或許,我們缺少的不是人,而是壹種意識。這種意識,絕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口頭宣揚,更是落實到思想行動中的壹種指導。現實的狀況不容樂觀,加強文化保護這壹任重而道遠的任務,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壹分子應擔起的責任。
上一篇:在化州農村,什麽時候給老人做壽下一篇:《大護法》特別版的制作如何突破傳統動畫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