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年輕的時候壹定要看圖說話。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入學後作文的基礎;聽故事/看書是閱讀理解;和老師壹起讀兒歌,測試記憶力和語感;此外,研究兒童對節日習俗和古詩詞的認知也越來越普遍,這是語文的傳統文化部分,這部分的比重也越來越高;也有很多學校采用師生問答的方式,看似了解家庭情況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也考察孩子的句子組織能力和思維是否清晰。
壹直走奧數路線的小升初開始,語文綜合知識也有了顯著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常識和表達能力的考察越來越多。比如“此非燕丹,壯士加冕”還有誰;《馬鐵冰川之夢》是誰寫的,三寒是什麽,清明上河圖是誰畫的;唐宋八大家;“下列詞語最有可能出現在哪四部古典小說中”;其他學校有飛行命令,這些傳統文化常識課內外都有。換句話說,讓孩子只背小學教的故事和傳統文化常識是不夠的。
如果將整個高考納入觀察範圍,不難發現“大語文”的重要性明顯增加了。從近幾年的高考趨勢來看,“大語文”的概念非常突出,課外拓展的內容與日俱增。強調傳統文化的積累,對考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思維思考能力提出了要求。但高考改革後強調的綜合素質與“大語文”的內涵密切相關,上海市高中綜合素質評價中明確包含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