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文化代表建議,中國應重視其傳統節日,所有傳統節日都應有相應的節假日,應將其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0?2?0?2?0?我認為,壹個亞洲國家和中國之間的端午節“競爭”並不全是壞事。同時,“狼來了”也帶來了外在的驅動力;可以預期,由於這種外力的長期存在,在全球壹體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在如何保護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的問題上,中國必將強化憂患意識,提高行動效率。外來文化的壓迫感,壹定程度上可以激活我們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0?2?0?2?0?2透析端午節之爭,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壹個亞洲國家是否有資格或權利申報,也不在於如何立即采取行動捍衛我們的端午節和民族文化尊嚴,而在於從源頭上進行深刻反思:為什麽近代以來我們缺乏文化的內在驅動力?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妥善處理傳統文化的延伸和豐富,並以此為基礎,尋找新的方案開道,合理建構良性的、全新的民族文化心態和內涵,為國民素質的提高提供健康的土壤。?0?2?0?2?0?如果從這個根本角度來看,就會發現,以立法手段保護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做法,仍然只是壹種外在的行動模式——以剛性的力量迫使公民尊重和善待傳統文化,但不可能讓他們認為必須自覺地、出於精神需要地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自己的“血脈”;立法只是給傳統文化壹個遮風擋雨的“溫室”。這個“溫室”並不能讓傳統文化獲得“自我造血”的功能,它可以主動融入國民生活的互動方式,煥發出勃勃生機。?0?2?0?2?0?在文化領域,行政和立法等手段只是必要條件。要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部世俗力量——啟蒙——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實踐的基礎上,找到培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國民教育使民族文化資源具有廣泛認同的社會價值尺度,成為民族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性化的修養和計劃生育,給了民族文化的因素壹個潛入人們日常生活,然後“潤物細無聲”的渠道。能夠在個體心靈中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是不隨時間流逝而搖擺的強大“聖體”。?0?2?0?2?0?學者黃仁宇認為,自宋代理學衰落後,中國的文化思想轉向了自己,講究靜、敬、慎,中國未來700年社會性格的保守、拘謹與此密切相關。在新時代反思它,筆者認為,目前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恰恰在文化層面缺乏這種安靜的自省和內心的修煉,導致浮躁和追求,因為追求的無根性而導致失落和功利。?0?2?0?2?0?因此,再次倡導“內部立法”,無論是保護民族文化傳統,還是開辟民族文化新潮流,都具有現實意義。
上一篇:天津傳統相聲叫什麽?下一篇:如何用傳統文化培育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