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如何發揮博物館在工業遺址開發中的作用

如何發揮博物館在工業遺址開發中的作用

自六七十年代以來,在現代工業遺產保護的探索中,西方發達國家逐漸產生了各種保護模式,其中現代工業遺址博物館模式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目前,中國正處於城市化進程中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過程中。受發達國家工業遺產保護經驗的啟發,中國也出現了現代工業遺址博物館。根據各種媒體和有關方面披露的信息粗略統計,全國在建或規劃的工業遺產博物館不下五六十個。鑒於國內對此類博物館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博物館模式在工業遺產保護中的優勢和不足。

現代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

按照國際上的壹般做法,即基於藏品的基本內容,我們將主要收藏和展示現代工業遺產的博物館歸類為工業遺產博物館。從博物館的場地面積、建築的建築性質和展示方式來看,工業遺產博物館有兩種類型:傳統工業博物館和遺址工業博物館。前者屬於傳統的科學、技術和工業歷史博物館,後者是20世紀後期興起的新型工業遺址博物館。

1傳統產業博物館

傳統工業博物館最早產生於19的50年代,被稱為“工業革命博物館”的倫敦科學博物館可以說是最早的壹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國家發展了現代工業博物館。德國慕尼黑的德國博物館、法國國立工藝美術博物館、前蘇聯國立綜合技術博物館、後來的美國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相繼誕生。兩次世界工業革命的成果和新興的科技成果被收集並陳列在科技(或工業)博物館。近代以來,新技術和最新成果也層出不窮地進入科技館(或產業館)。

在過去中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社會史是博物館的主要門類,忽視了以科學技術和工業史為主的博物館建設。改革開放後,隨著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全面轉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上升,科技館和工業史館的建設才開始受到重視。90年代以後,反映工業發展歷史的主題博物館逐漸出現。以上海為例,有江南造船博物館、上海鐵路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中國煙草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上海郵政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都是企業獨立創辦的,收藏和展示壹些本企業(或與本企業相關)的工業文物,豐富了我國博物館的類型。然而,傳統工業博物館收集和展示的工業文物都是從原來的工廠搬到博物館,脫離了它原來的生產環境。工業遺跡雖然在館內得到了保護,但在展覽中卻成了孤立的碎片,沒有原始的真實場景,難以給觀眾帶來完整的歷史感。與最近出現的遺址工業博物館相比,這方面有明顯的不足。

  • 上一篇:播放最強音【工業強省最強音】
  • 下一篇:音著協如何看待張雲雷和苗阜?對此妳怎麽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