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生產能力和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壹個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壹個民族獨特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傳統文化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吸收。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通過實踐的檢驗。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起到正確的作用。
壹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壹定經濟、政治基礎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和民族精神。人為切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文化是壹個連續的統壹體,文化發展的每壹個階段都來自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依賴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只是現在的文化走向。”可以說,壹個民族的發展史,也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民族精神作為團結和鼓舞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和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壹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失去了民族精神支柱,沒有了精神支撐。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不是單純的文化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壹個國家走上民族復興和現代化道路,都是從弘揚民族精神開始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會抹殺民族精神。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從外來文化中汲取力量,試圖用西方文化模式取代中國的傳統文化模式,這是錯誤的。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像有些人說的是壹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在很多方面有著豐富的內涵。它的優秀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所有新和更高文明的可再生資源之壹。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文化壹直關註現實生活。孔子說“不知生,不知死”,又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後的人生哲學,培養了中華民族敢於對自然和社會的壹切傷害和不公進行頑強的抗爭。中國人自古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生活中的幸福是自己創造的。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和自尊的精神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第二,“知行合壹”的概念。中國的儒家文化說“行近仁”,這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重行輕知”的認識論思想,與實踐品格是壹致的。實踐是知識的源泉。要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關註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世界,鄙視貪婪庸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富即美”,“貴不可淫,貧不可移,權不可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於塑造現代人格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4.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幾千年來鞏固的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之壹。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天,壹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道路,才能繁榮富強。而要實現現代化,就要靠全國人民團結壹致,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