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向命運屈服,孫少安的“仁”和“恕”也是書中的重點。無論家境多差,他從不表現出對家庭的厭惡和反感。他對全家老少的責任感使人們尊敬他。難能可貴的是,他能把對家庭的愛延伸到對村裏村民的愛,這已經超出了農民狹隘的觀念。
這壹點從當壹個隊的隊長到招募村民到自己的磚廠工作,到慷慨解囊資助學生都可以看出來。然而,他對第壹次創業失敗的村民的“背叛”表現出了令人欽佩的胸懷,甚至在第二次創業成功後還幫助他們。孫少安是作者塑造的壹個典型的“仁者”。
致富後,他投入巨資為村裏改造學校,並當選為新壹屆村委會主任。
盡管孫少安只有高中學歷,但他憑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聰明才智,對社會有著超越普通農民的獨特理解。
比如,他在第壹次見到田福軍時,就發表了“農民要放棄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老是指手畫腳”的言論,其實質就是解放農村生產力;還有他在文革結束時成立的“生產承包責任制”,內容和改革開放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幾乎壹樣。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寫於1975,但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新文學思潮風起雲湧,現代主義、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壹時,文學創作形式和技巧的創新令人目不暇接。
相反,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卻被“忽視”了。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路遙的另壹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已經過時,但路遙仍然堅持寫完這部小說。
路遙準備了三年,寫作了三年。為了開闊視野,掌握信息,他讀了很多,包括近十年的近百部小說、報紙等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也跑遍了各行各業,體驗生活。
初稿的寫作始於壹個偏僻的煤礦醫院。從他的散文《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執著的信心,以及他所付出的代價:“寫作進入了狂潮。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是純粹的精神形態,日常生活變成了機器人。”
第二稿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壹個偏僻小縣城寫的。因為生活不規律,路遙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100多副煎劑,身體略有恢復,又用壹種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初稿改成了玉林賓館。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百度百科-孫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