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畫強調師法自然,多為寫實。畫家進入大自然,遊覽名山大川,反復觀察和體驗風景中的意境。
宋代山水畫的題材主要是訪友談道,尋求隱逸遊樂。畫家在風景中表達他們的感情或他們的生活理想和品味。
北宋中後期受李成畫風的影響,同時出現了以趙靈娃為代表的詩化山水、米芾父子開創的米甸山水、王希孟、趙伯駒的青綠山水。
北宋畫家創造了繪畫方法,其中以北宋的“三山水”成就最大。
“三景”以李成、範寬、董源為代表。當時李成的山水畫“當朝第壹”。李成根據齊魯地域的特點創立了“卷雲團”。而範寬則以直筆短線條描繪關山高山巨礫的特征,創造了“雨滴丘”。董源創立的“匹馬壩”,更適合表現江南的山質。
擴展數據
理學對宋代山水畫的影響
宋明理學是宋代皇權在尋求政治穩定過程中的產物,並最終發展成為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經典文化。理學對人類精神價值取向的探索,在對自然景觀觀的理性認識上,並不是形而上的。
“師夷長技”是宋代中國山水畫家認識自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畫家從自然景觀中寫出精神和風格,從而構建新中國山水畫。
在關懷山川的自然形態中,畫家自然精神的價值取向從“物”的層面延伸到了精神層面,從而實現了客體的自然再現與主體的精神表達的統壹。在描繪自然景觀時,山水畫是可見的和可讀的,它是壹種有形的東西。它的氣息和魅力是形而上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宋代山水畫家講究畫理,與理學的理是壹致的。理學非常重視“說理”、“觀物”、“窮盡”,強調要對自然山水畫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以提高意象表達的真實性和深刻性,這也是山水畫家在創作自然山水時有所體驗和尋根的原因。
在探索人們精神精神的表達和技法的原始狀態方面,宋代山水畫家也較前人有所發展。比如從範寬的《畫出西遊記》、唐力的《畫出千河之風》、王希孟的《畫出千裏河山》等經典名作,就可以看出宋代中國山水畫精神觀念的價值。它的思辨性質不是藝術家感受自然景觀,而是物盡其用,甚至用風景來衡量感受。
像宋代山水畫家那樣,把時代文化意義上的理學的人文價值取向運用到觀察自然物的精神實體的藝術創作中,這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百度百科-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