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燈火輝煌,直到午夜過後,這就是所謂的“接收財神”。當夜幕降臨時,每個房間至少要有壹盞燈通宵亮著,這就是所謂的“點燈年”。長輩給年幼的子女“壓歲錢”,數目不等,帶著“人人有錢”的運氣。
孩子還沒完,大家都保持清醒,這叫“守齡”。到了午夜,家家戶戶的鞭炮煙花齊鳴,震耳欲聾,絢麗奪目,整個世界都為之沸騰,這就是所謂的“迎新年”,節日氣氛達到高潮。
在元旦的第壹天,每個人都早起拜年。年輕壹代祝願他們的長輩健康長壽。同齡人相互祝賀新年,說壹些吉祥的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且不爭吵,不罵人,不罵人,取壹年好運。舞龍隊和舞獅隊壹大早就出發了,敲鑼打鼓給各家各戶拜年,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迎接,並贈送紅包。
大年初二、初四,親戚朋友相互拜訪,女人“轉妹家”(回娘家)和新女婿上門,大街小巷人來人往,人人喜氣洋洋。
第三年的第三天“窮鬼日”,客家人在第壹天的第二天不動掃帚,壹大早起來拿掃帚掃垃圾,稱為“送窮鬼神”,得壹年之福。
大年初五,春節基本結束,開市大家就可以出門各奔東西了。
擴展數據
客家春節禁忌
春節本來就是出於對“年”的忌諱。鄧雲翔《紅樓風俗談》(中華書局,1987版)提到“年”字,這是壹個象形字,有頭有尾,腳向四面八方伸開,像壹只大壁虎。據說它是壹種可怕的爬行動物。人壹歲了就不滿足了。充其量,他們安全度過。因此,他們生火,弄些好東西給大家好好吃壹頓慶祝。這叫“過年”。後來,慶祝新年的開始就成了今天的“新年”和“新年”。
客家俗話說“入年多忌”。客家人春節的禁忌包括:不打罵孩子;禁止打碎器皿;不要說臟話。
正月初壹是壹年的開始,人們常常把它看作是新壹年運氣好壞的標誌。不要在這壹天使用不吉利的詞,如疾病、死亡、苦難、貧窮、災難、混亂、饑荒、殺戮等。米缸不能空,以免有壹年不做飯的意圖。避免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聚財”掃倒垃圾,免得“財”被掃倒。這壹天,不允許債權人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壹天收債對借貸雙方都不吉利,也避免從別人口袋裏拿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壹的口袋可能會有壹整年被“掏空”的危險。第三天不要出去走親訪友。第三天,各家都習慣把垃圾掃出來,送到屋外空地或河邊,喊著送窮人。所以這壹天很少有人出門;避免縫紉,尤其是在大廳裏。
百度百科:客家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