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家家戶戶都在談論濟南這座“春城”。這就是這座美麗的城市,它以豐富的泉水和美麗的風景而聞名。這裏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並稱為濟南三大景區。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四大古瀆之壹的“吉水”之南(舊路以今黃河為界)而得名。據考古發掘,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4000 ~ 4500年前以打磨黑陶為特征的龍山文化,因1928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得名。夏朝時,龍山鎮城子崖地區有大規模的城市。商周時期,濟南是古譚國(東方國,都城在今天的城子崖和平陵城)。春秋戰國時期,濟南屬齊國,古稱“隴”、“鞍”、“麗霞”,是齊國西南重鎮。秦朝時,土地屬於冀北郡(郡治伯陽,即現在的泰安)。
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作為古代人與現代人跨空間、跨時間的文化交接點,對城市文明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除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隨著城市社會的發展,濟南也推出了各種旅遊文化節,如5438年6月+10月的趵突泉。4月桃花旅遊節;5月平陰玫瑰藝術節;7月大明湖荷花藝術節;農歷九月重陽節的千佛山山會;9月濟南春季文化周;趵突泉秋菊展5438年6月+10月;65438+10月12—165438+10月12紅葉節等。
傳統戲劇
呂劇
魯劇原名“坐堂揚琴”和“化妝揚琴”,是在山東的基礎上吸收民間花鼓、小曲和戲曲發展而來,流行於山東、江蘇和安徽部分地區。屬於農村藝術,表演農事,唱出農家情懷。角色主要是“三個小男孩”,如蕭聲、肖丹和小醜。歌詞和倒白多取自民間語言,主要伴奏樂器為部落虎、二胡和三弦。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壹個分支,在1915年把鄒縣的皮影戲帶到了濟南。濟南的皮影戲表演有聲有色。壹個人負責操作和說唱,壹個人負責伴奏。演唱前期鼓勵僧人誦經,後在此基礎上吸收五音戲、西河鼓、山東秦書等戲曲音樂,形成清新流暢的曲調。濟南皮影戲雖然只有80多年的歷史,但其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影響深遠,具有獨特的藝術史和地域文化研究價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是山東古老的地方戲曲。發源於太乙山區,流行於山東中東部廣大地區。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新中國成立後,改編移植了54種傳統戲劇,創作移植了102種現代戲劇,成就了輝煌的收藏。萊蕪梆子劇目資源豐富,* *共有479種演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