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總結出來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恒的、普遍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因為:壹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容也積澱了中華民族的壹些優良道德傳統,這些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有許多,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p.123),早已被公認為人類的普遍道德規範;另壹方面,“仁義禮智信”作為道德範疇的概括和抽象形式的表述,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倫理的“烙印”。它在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可以和壹個歷史悠久的商業品牌的市場價值相提並論。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借鑒“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收其優秀的精華,賦予其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從而構建壹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範疇體系。“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樹立權威感和歸屬社會民眾的道德信仰。“仁義禮智信”的語言形式高度抽象,極其簡潔,也非常適合道德教育和宣傳。本文試圖結合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建設的現實內容,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進行簡要闡釋,作為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進行現代轉型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