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壽司的起源,眾說紛紜。在古代東南亞和中國沿海地區,也有類似壽司的食物,只是形式不同。日式壽司主要由紫菜包飯或海苔、生魚片、黃瓜、肉松和燒洋蔥組成,配有芥末、辣根、醬油和醋。。在中國沿海,有壹種用糯米、蛋黃、脆皮、花生、蔬菜和熟蝦做成的圓柱形飯團,叫做飯棒。外面包了壹層熟面團。方法有點像捧壽司,只是材質和形狀不同。相傳,這種米棒來自春秋時期的越國(浙江省),屬於古代越人的傳統食品。
在高句麗投降中國後的公元200年,也就是後漢時期,這種食物“福”已經開始在中國流傳,據說是由東北亞的海洋民族(扶余、東萊、馬漢等)傳入的。).在字典裏,它被定義為用鹽、醋、米飯和蒸魚片做成的食物。有時候炸魚條作為主料,和飯團混在壹起。形狀是壹個橢圓形的球體,看起來像壹個足球。但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固定的形狀,鯰魚也是用粉蒸魚排或者米飯蒸魚排,但是用的是米飯,可以加熱使用,也可以和煮熟的魚冷拌使用。宋朝的時候,中國戰亂頻繁,這只是壹種充饑的食物。品種較多,有蔬菜、魚、肉等組合而成,但由於沒有固定的形式,與日式壽司不同。
在漢字傳入日本的初期,日本加入了自己對漢字的理解,把日本的壹些食物換成了意思相近或不同的漢字,於是日語中的“吳四”變成了“福”,“撒米”變成了“衣”。
後漢時期出現了用米、生魚、醬做成的小食品,比中國的小很多。這就是後來日本壽司的始祖。同時,中國的魚條拌飯,可以算是壽司的兄弟或者鄰居。只是現在沒有廣為流傳和普及而已。
公元700年,也就是奈良時代,日本早期的小食品被命名為壽司,作為節日食品。壽司逐漸成為日常食物,尤其是壹些漁民用壹些醋腌制的飯團,加上壹些海鮮或肉類,壓成壹小塊,整齊地排列在壹個小木盒裏,作為沿途的食物。在鐮倉幕府時代,壽司已經被廣泛傳播,成為壹種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征。
*****
飯團從1970的年代開始發生了變化,傳統上對飯團的印象是,在壹團蓬松的白米飯中,餡料可能是烤三文魚,整個飯團被母體裹上了海藻。而便利店徹底改變了這壹畫面。
自從便利店出現在1970年代,飯團就成了便利店裏最重要的商品之壹,直到今天還保持著這種地位。由於開發了壹種將大米和海苔分開的包裝方法,海苔可以保持酥脆,消費者可以在不弄臟手的情況下享用飯團,這使得便利店出售的飯團廣受歡迎。飯團的餡料選擇也非常多樣,有很多外國口味的餡料,讓這道珍貴的日本料理多了幾分異國情調。
日本古墳遺址(約公元250 -600年)出土的碳化飯團和彌生中期石川杉山遺址(約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出土的飯團被考證為日本“最古老的飯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