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竈
祭竈是壹種古老的習俗。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地區家家戶戶的廚房裏都有壹個“竈神”,人們稱之為“竈神命”。竈神的職責是控制竈火,管理飲食。祭祀爐在中國起源很早,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禮記》中的“禮”。祭竈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竈神信仰是中國人追求“豐衣足食”夢想的反映。傳言“官三人四船五船”,指官小年為農歷二十三月,民家為農歷二十四月,宅船為農歷二十五月。其實沒有“官小年”和“民小年”之分,只是各地小年的概念和日期不同,和各地官小年、民小年壹樣。
清朝以前,大部分地方都是在臘月二十四祭竈。比如金周時期寫的《地方習慣誌》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祭竈神,意思是第二天要上天,壹歲了,所以先祭竈壹天。”再比如範成大的詩《祭竈》:“古傳說臘月,竈王爺對天說話。”還有明代於謙的《臘月二十四》。清朝早中期,祭爐壹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陸》卷十二《十二月讀四夜送炊》:“習慣上稱臘月二十四為讀四夜,即夜間送炊。”從清朝中後期開始,皇室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儀式。為了“省錢”,他們還祭拜了竈神。因此,在北方地區,炊竈往往在臘月二十三祭祀。
小年也是祭竈的傳統日子。在這小年的日子裏,人們不僅會在竈王爺面前的桌案上擺上蜜瓜和糕點,還會換掉舊竈王爺像,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新竈王爺像。祭祀前後,去除灰塵和水垢。除了準備供品,還有壹項重要任務——打掃廚房,白天洗鍋碗瓢盆,收拾廚房,晚上進行祭祀儀式。
2.清掃灰塵
小年這壹天,還是掃塵的日子。小年意味著離春節不遠了。逢小年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掃塵。除塵,又稱除塵、除渣、除塵、除塵,是傳統習俗之壹,起源於古代人們驅趕疾病、疫病的壹種儀式。這個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托了人們辟邪消災、迎吉祥的美好願望。
掃塵的習俗也流傳到了現代。人們把童年到除夕這段時間稱為“春節”,也叫“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在這壹天打掃環境,清洗各種用具,拆洗被褥窗簾,打掃劉璐庭院,撣去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3.吃爐子糖
小年,有吃竈糖的習俗。起初,竈糖是作為祭品獻給竈臺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另壹種是糯米粉和焦糖制成的。因竈糖多做成圓形,似瓜而中空,故又稱“糖瓜”。煮糖特別粘,所以又叫“口香糖糖”。北京俗稱“關東糖”,因為是按照傳統的關東方法制作的。上海、江蘇的廚糖呈元寶狀,又稱“糖元寶”(揚州人也在廚糖上插壹朵綠花,叫“元寶竈米花”),或稱“二十四糖”。山西地區統稱為“馬唐”。此外,還有芹菜、葫蘆、雞肉、小鴨等各種形狀的廚房糖果。
4.燃放鞭炮
還有小年放鞭炮的習俗,因為是年前第壹炮,很重要。中國人喜歡過壹個熱鬧的節日。鞭炮聲可以增加節日的氣氛。然而,由於空氣汙染等因素,近年來許多城市已經停止銷售和燃放鞭炮。其實最重要的是,只要人團聚了,壹家人就熱鬧了,節日的氣氛就有了。
小年通常被認為是忙碌的壹年的開始,這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竈等。,為幹凈美好的壹年做準備。同時也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