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厚重感為當下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綜觀當前國產劇的創作,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劇,舉凡獲得廣泛熱議的精品力作,無不是在影像書寫中通過對個體或群體的描繪,見微知著地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博大,而《長安十二時辰》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詮釋也更見真章。
首先,張揚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壹種基本價值觀念,在《尚書·夏書》中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而孟子更是提出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念,經受這些思想千百年洗禮的中國人,在思想上早早地建立起關懷現實生活中底層平民的價值取向。《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無論是廟堂之上的李必還是底層小人物張小敬,他們聯手化解突厥狼衛摧毀長安城的計劃,都不圖名、不圖錢、不圖權,而只是為了護佑長安城內千萬個普通平凡的子民,這背後就是潛移默化的民本思想的支撐。
其次,彰顯邪不壓正的人間正道。作為類型成熟的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呈現了眾多強情節元素,如帝王父子間的暗裏博弈,君臣之間的相互猜忌等,應當說,這些敘事元素極大地增強了該劇的情節張力。可貴的是,創作者並未在這些商業元素的澆註中迷失價值的判斷,朝堂傾軋與江湖血拼僅僅成為推進情節的動力,在更宏大的視野上,創作者沒有壹味渲染人性陰暗與暴力血腥,而是舍戾氣保義氣,更彰顯李必、張小敬等兼濟天下的士人風骨與仗劍行俠的俠義精神,這種樸素的價值觀至今仍是現世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該劇自始至終的根魂。
最後,提倡以和為貴的民族***榮精神。中國古代將“和”作為最高價值,孔子有“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這種以和為貴的觀念最大特點在於肯定文化的多元性,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不同文化的融合***生。《長安十二時辰》中展示了國產劇此前少有的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高度交融的景觀,呈現出了強烈的文化自信。歷史上盛唐時期的長安,本就是世界史上第壹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除了唐人之外,長安2%的人口就是外國人,包括高麗人、遣唐使、越南人、昆侖奴、波斯人,還有阿拉伯人、羅馬人,等等,而《長安十二時辰》就較為真實地對當時這種多民族聚居的圖景進行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