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壹詞最早見於《史記·蘇秦列傳》。早在戰國時期,娛樂性的蹴鞠遊戲就在中國民間流行,從漢代開始成為壹種軍事訓練方法。宋代出現蹴鞠組織和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
漢代的蹴鞠遊戲和現代的很像,只不過當時的球門不是壹個,而是六個。方形球場上有六個小球室,呈半月形,凹入地面。每個球室前面有壹個人,其余的人活躍在場上。
到了唐代,地下球室變成了地上球門,分為雙球門和單球門。雙球門是東西兩側各壹個,更接近現代足球。此外,還有壹種不投籃的遊戲,叫做“白打”:兩隊各派球員做壹個跳球表演。
蹴鞠的起源
蹴鞠又稱“蹴鞠”、“祝丘”,字面意思是用腳踢,而“鞠”是用皮革制成的球,大概意思是可以用腳踢的球。
但是,這種球從壹開始就不是皮的。在10萬年前的許佳堯文化遺址中,出現了大量的石球,石球多達2000個,最大直徑為10厘米,中間為1.500克。這種石球還是很粗糙的,最初是用來打獵的工具。
後來新石器時代發現了石球和陶球,還有非常生動的球類運動巖畫。可以說,當時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制作球類遊戲以供娛樂,技術也相當精湛。
而且,2004年,國際足聯副秘書長在慶典上承認足球起源於中國,同年7月,國際足聯主席也肯定了這壹觀點:現代足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蹴鞠!
傳播方向是中國、埃及、希臘、羅馬,最後是承認中國蹴鞠始祖地位的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