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這裏壹直是長安西北的重要門戶和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氣候適宜,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士、農、商、商皆發達,政府立國,設駐軍,歷來為朝廷所倚重。平涼因其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曾在傳承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和中原、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臺。幾千年滄桑的積澱,幾代人的創造和積澱,鑄就了平涼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而神奇的紀文化、包容的崆峒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謐文化,振奮了民族心靈,推動了歷史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不難發現,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除了包含和傳承著人類血脈的精神之外,還會以壹定數量的物質形式永遠留存在它進化的土地上,比如文物,比如古跡。就文物而言,平涼境內共有仰韶、齊家、商周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文物3萬余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196件。其中,涇川縣大嶺約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被考古學家確認為甘肅最早。5萬年前在涇川景明牛角溝出土的“涇川人”,比北京的“穴居人”還要早。靜寧支坪古遺址是黃帝以前人類最早的祖先——伏的出生地。特別是涇川縣大雲寺出土的舍利,如佛骨金銀棺、靈臺縣西周青銅器、南宋玉女、銀合子等,代表了中華民族在壹定歷史時期的文明高度,被譽為“最中華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