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情感、思維、意誌、能力、人格還處於極不穩定、極不成熟的階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多變性。
通過分析可以了解他們的生理心理是否與當時內容的學習相匹配,以及可能出現的知識誤區,充分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具體來說,對於同齡的學生,看他們更擅長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說話或者害羞保守;
妳喜歡配合老師還是抵觸老師?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關註的深度、廣度和持續性也是不同的。
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壹些簡單的發展心理學知識來分析,也可以通過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掌握。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興趣話題。教師壹方面要在教學中盡量結合學生的興趣,另壹方面要適當引導,不要居高臨下,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2.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經驗。
即學生在學習內容時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方法和能力,從而確定新課程的起點,做好新舊知識的有機銜接。
根據本節課或本單元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和經驗。
可以用更正式的方式,如單元測試、徹底調查和問卷,也可以用非正式的方式,如抽查或提問。
如果發現學生缺乏知識和經驗,壹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壹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3.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
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即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操作技能的能力。
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
現代學生之間差異很大。比如壹個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學生來源很廣,有的來自市區,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農民工等等。
由於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