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當代文學史反映的人性與價值觀的演變(1949-1985尋根文學)

當代文學史反映的人性與價值觀的演變(1949-1985尋根文學)

1.作家們感受到“文化”對人類的深刻制約,並試圖把握它。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在作品中對“人”的自我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試圖解放“人”的生命和價值。但有作家發現,即使拋開暫時的政治和道德因素,人類也不可能像動物壹樣進入絕對自由的生存空間——壹只無形的手在幕後操縱著人類,制約著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模式。這是”。

很多作家都希望從“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來把握自己成員的“認識事物的方式”,以此來回答中國為什麽會經歷“文革”,甚至為什麽從唐朝開始中國國力衰落的問題。

2.壹些作家認為,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來,中國出現了長時間的“傳統文化斷裂”,因此他們希望用文學來彌補這種“文化斷裂”。阿城認為:“五四運動在社會變革中具有不可否認的進步意義,但它完全否定了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此外,中國社會壹直動蕩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斷裂延續至今。‘文革’更徹底,民族文化判給了階級文化,我們差點丟了遮羞布。”韓少功也認為:“五四以後,中國文學向外國學習,從西方、東方、俄國、蘇聯;他還閉關鎖國,夜郎狂妄地封殺、焚燒壹切‘洋貨’。導致民族文化被毀,民族自信心低落。”

3.當時,中國文壇受到了世界“尋根”思潮的巨大影響:以拉丁美洲關於古印度文化發展的“魔幻現實主義”為代表,以及蘇聯壹些民族作家對異國民俗的描寫和川端康成寫的具有東方風味的現代小說。許多青年作家從馬爾克斯充滿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文學走向世界的希望,因此在創作中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尋根”意識。這些作家堅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們的“尋根”是與世界對話。他們認為,只有真正完成了“尋根”,才能找到我國特有的文學風格和風貌,才能在世界文壇上立足。

早在1982年,賈平凹在他的著作《臥虎藏龍論》中就認為,“要用中國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現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在這篇文章中,“文化尋根”的趨勢已經開始出現。

此外,這些外國作家的作品既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審美方式,又鮮明地滲透著現代意識的精神,富有民族文化獨特性,融入了現代性的創作傾向,為崇尚“文化尋根”的中國作家提供了現成的經驗和有效的鼓勵。因此,“尋根文學”從壹開始就表現出現代意識與民族文化融合的願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現代主義文學精神的延續。

文化尋根意識包括三個方面:

?第壹,在文學審美意義上重新理解和解讀民族文化素材,發掘其積極的文化內核。

?第二,用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欣賞古代文化的遺產,去尋找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繼續批判當代社會生活中醜惡的文化因素,比如對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深度挖掘。

但這幾個方面並不是絕對割裂的,很多作品都綜合表達了“尋根”的意思。

?整體而言,“尋根派”的文學主張是希望立足於中國自己的民族土壤,挖掘分析國民劣根性,弘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中把握我們民族的思維方式、理想和價值標準,努力創作出真正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文學。

參考:/view/665745.htm#2

  • 上一篇:莊子賊的詳細故事也有辦法。
  • 下一篇:如何做意大利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